文物如邹鲁,斯言信不虚。
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元儒。
祠宇依山曲,遗书布海隅。
风流今孰继,林子亦其徒。
文物如邹鲁,斯言信不虚。
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元儒。
祠宇依山曲,遗书布海隅。
风流今孰继,林子亦其徒。
此诗描绘了临漳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首句“文物如邹鲁”,以邹鲁两地的历史文化盛名,比喻临漳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强调其文化价值之高。接着,“斯言信不虚”一句,直接点明了前句的真理性,增强了对临漳文化地位的肯定。
“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元儒”两句,通过对比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宋代至元代的儒家思想,展现了临漳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术成就的辉煌。唐代的科举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而宋代至元代的道学则进一步丰富了学术内涵,体现了临漳地区在学术发展上的连续性和深度。
“祠宇依山曲,遗书布海隅”描绘了临漳地区的文化景观与知识传播。祠宇的设置不仅是为了纪念先贤,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遗书布海隅”的描述,则形象地展示了临漳地区作为知识中心,其学术成果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最后,“风流今孰继,林子亦其徒”表达了对当前学术风气的思考与期待。其中,“风流”一词既指古代学者的风采,也暗含对当代学者能继承前人之风,继续发扬光大临漳地区学术传统的期许。“林子亦其徒”则暗示了诗人自己或与诗人相似的学者,是这一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临漳地区文化历史的回顾与赞美,以及对学术传承的思考与展望,展现了作者对地方文化深厚情感和对学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行路难,太行九折何盘盘。
枯藤老树挂绝壁,揽衣欲上愁攀援。
行路难,瞿塘三峡激流湍。
舟行咫尺苦难进,宛如生度蛟龙关。
山之高,水之险,不似人心千万变。
人心危峻不可窥,眼前突兀峰九疑。
人心险诈不可测,平地波澜起千尺。
当年握手出肺肝,讵料相逢不相识。
春风昨日五侯门,秋雨今朝廷尉宅。
君不见春申舍人有李园,棘门之祸诚何冤。
又不见田文车马三千客,五百姓名书怨牒。
行路难,危于山,险于水。
不独悠悠世上儿,骨肉相看亦如此,行路之难难莫比。
浅薄深惭禄久叨,忽承嘉命敢辞劳。
玺书付托兼强镇,天语丁宁特宠褒。
宴赏频烦真异数,风云庆会幸相遭。
感恩欲问何由报,誓使豺狼远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