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
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军事训练和民众景象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射箭构筑的亭台和检阅兵马的情形,展现了军事力量的展示,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礼教的普及与边塞地区对敌人的威慑效果。
“因射构兹亭”一句,表明诗人是在进行射箭训练,并为此而建造专用设施。"序贤仍阅兵"则显示了军事检阅的严肃和对将士的考核。这些行为体现出一种对于军事实力的重视。
接下来的“庶民观礼教”和“群寇避威声”,揭示了军事力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与边疆安全的重要性。"庶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通过观看射箭等活动来学习礼仪规范,而"群寇"则是那些被军队威慑而退避的敌对势力。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这两句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自然景观的险峻。这里的“城垒”指的是军事要塞,而“溪山”则是周围的地理环境。
最后,“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诗人赞美这片土地适合驻扎军队,并且因为军威所至,尚未有战争的发生,所以“桴鼓”——古代用于战时的通信工具——还没有鸣响。这表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状态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军事活动、民众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国家边疆安宁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