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射亭》
《射亭》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

(0)
翻译
因为设立这个射构亭,既安排贤能之人演练,又检阅军队。
百姓前来观看礼仪教化,盗贼闻风而逃避开威严声势。
城墙和堡垒显得雄壮,连溪山的形势也为之倾倒。
多么适宜的地方,百里之内,从未响起过战鼓之声。
注释
因:因为。
射构:射箭练习。
亭:亭子。
序:安排。
贤:贤能之人。
阅兵:检阅军队。
庶民:百姓。
观:观看。
礼教:礼仪教化。
群寇:盗贼。
威声:威严声势。
城垒:城墙和堡垒。
壮:显得雄壮。
溪山:溪流和山峦。
尽倾:为之倾倒。
宜:适宜。
哉:啊。
桴鼓:战鼓。
未尝:从未。
鸣:响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军事训练和民众景象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射箭构筑的亭台和检阅兵马的情形,展现了军事力量的展示,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礼教的普及与边塞地区对敌人的威慑效果。

“因射构兹亭”一句,表明诗人是在进行射箭训练,并为此而建造专用设施。"序贤仍阅兵"则显示了军事检阅的严肃和对将士的考核。这些行为体现出一种对于军事实力的重视。

接下来的“庶民观礼教”和“群寇避威声”,揭示了军事力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与边疆安全的重要性。"庶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通过观看射箭等活动来学习礼仪规范,而"群寇"则是那些被军队威慑而退避的敌对势力。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这两句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自然景观的险峻。这里的“城垒”指的是军事要塞,而“溪山”则是周围的地理环境。

最后,“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诗人赞美这片土地适合驻扎军队,并且因为军威所至,尚未有战争的发生,所以“桴鼓”——古代用于战时的通信工具——还没有鸣响。这表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状态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军事活动、民众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国家边疆安宁的美好愿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江村睡醒

霜重五更钟,箫声半夜风。

梅香方旖旎,松影正朦胧。

睡醒吟肌爽,神清世虑空。

孤洲烟艇冷,渔唱月波东。

(0)

次韵项叔道见访

青山茅屋下,谁肯顾寒微。

贫贱论交寡,功名入梦稀。

致身虽有术,临事要知几。

异日天风顶,偕君试一飞。

(0)

月夜

万片白云归岫后,一轮明月到天时。

乾坤清气无人识,借得樵夫短笛吹。

(0)

梅影二首·其一

寒蜂冻蝶谩惊猜,积案春风拨不开。

霜月满窗诗梦醒,更无一点暗香来。

(0)

题三杰四首·其一萧何之一

匹马追亡古道傍,便知韩信世无双。

筑坛不用萧侯语,垓下焉能灭楚王。

(0)

晚酌山家即事

浊醪初熟正鸡肥,野老冲烟跨犊归。

漉酒烹鸡成小酌,醉眠忘却脱蓑衣。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胡煦 叶李 郑常 陈翥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