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文书静,湖山春事多。
风烟归逸兴,花鸟助高歌。
自愧诸生后,其如二妙何。
卜邻应有日,退食数相过。
幕府文书静,湖山春事多。
风烟归逸兴,花鸟助高歌。
自愧诸生后,其如二妙何。
卜邻应有日,退食数相过。
这首诗描绘了幕府宁静的文牍工作与湖光山色的春日美景相互交织的场景,诗人以风烟、花鸟为载体,抒发了内心的逸兴和高歌之情。诗中表达了对两位友人的敬佩与期待,希望未来能与他们共谋佳日,退食之余相互拜访,增进友谊。
通过“幕府文书静,湖山春事多”两句,诗人巧妙地将官场的平静与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对比,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接下来,“风烟归逸兴,花鸟助高歌”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风烟与花鸟不仅映衬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成为了他情感表达的媒介,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自愧诸生后,其如二妙何”一句,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谦逊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两位友人(权季玉和李顺甫)才能的高度赞赏。这里的“二妙”既是对友人的尊称,也是对他们卓越才能的肯定,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最后,“卜邻应有日,退食数相过”预示着诗人对未来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期许,表达了对友情的向往和对共同生活的憧憬。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友情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春日载柔,秋风其刘。易我柞榆,更我絺裘。
胡骑北鸣,越禽南翔。岂不志远,怀我故乡。
舜英灼灼,朝华暮落。春酒既旨,云胡不乐。
林有归翼,隰有汇泉。不阋于墙,不倚于门。
清烟盈突,鸣琴在室。畴则忧存,旸曜西没。
虽则西没,良宵可卜。皓月自来,何劳秉烛。
冉冉红尘,悠悠白云。伊周已逝,管乐何人。
渊不厌深,天不厌高。弹剑和歌,以游以遨。
岁尽衣裳单,十日九多阴。
门巷常寂寂,霜风吹我襟。
仆马告云痡,萧凉剑与琴。
揽衣起长叹,凭吊及古今。
隆中经济才,能令典午钦。
世无管乐人,谁与共幽斟。
从此至符秦,扪虱亦谷音。
如何亢龙季,空山哭遗簪。
篑筱犹好名,避世终未深。
一山一水又一乡,风风雨雨最凄凉。
水山终始但车舟,风雨凭淩失春秋。
昨宵简历数秋光,九月下旬为降霜。
杨柳多时欲萎落,莎鸡在户已深藏。
行子中道见时物,清朝如何不彷徨。
彷徨还自念,念我容颜独秋当。
深愁素髭欺客至,难将短鬓较途长。
征衣自加还自惜,忽闻暮响何茫茫。
想有羁人同旅怨,故令清砧厉空房。
或因明月生离思,复令幽机覆流黄。
流黄满疋向月清,佳人刀尺就机鸣。
思君腰带如畴昔,但妾愁多未能成。
听此令人伤远神,征夫相值愿传声。
我闻自昔盘古既开乾坤异,爰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
惟有磊磊落落之石质重而韵清,在乎山水之间各安置。
奈何天无石,肆有触之崩而柱折。
有女娲取而炼以补之,所馀者青玄赤白皆分别。
迨夫百千万年,有祖龙骑之向东,而端州之石亶称奇绝。
此石当时既补天,至今天色尚依然。
云胡得此以为砚,我想女娲岂难煮而燥之,乃听其益笔发墨呵气则泉。
吁嗟乎,女娲何不悟补天之微理,惜也此彼不知此。
粤自苍颉作书混沌凿,伏义八卦聊为尔。
而乃上典谟,下风史。民伪兹,圣人死。
东家老儒炼六经以补之,而大儒曰仁,小儒曰理。
岂若太古三民,不相往来而已。
祖龙焚书亦似矣,而何复有管城子。
管城子,舍此石而不可得。
又千百年,而山之混沌是与人而俱蚀。
八分变体点画便,遂使君子小人交相美其文墨。
尔来文妖墨祟皆绝奇。家家书,人人诗。
宝此一片石,而矻矻然仰天而思。
镂心刻骨,以裂此浑浑之元气。
吁嗟乎,我欲补之,而几夜可补也。
我欲毁此石以补之,夫谁解其意者。
我闻石之精,与三皇五帝在天之灵而俱愁。
夫何寸裂我石,而圣人之糟粕,尽以供伪儒之摹写。
岂不闻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天下使禹治之。
巨灵一擘,水皆东泻。夫石可擘,则亦可取而为砚。
禹若曰,余知其然。
肆任土作贡,惟有怪石浮磬,与筱簜竹箭。
无毛颖管,无砚田片。
何意于今数千年,山灵剥面谁为怜。
我今一片大于拳,取而怀之袖中。
是亦伪儒之流也。
安得圣人尽驱此衣冠之盗,置之标枝野鹿之田。
使之思悠悠,腹便便。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之未始有始之前。
谁为福始,谁为祸先。
无表无得,日出而作,日入而眠。
我亦投此石于众人,众人不受,投彼女娲,女祸亦不必以供其补天。
夫何使我与文妖墨祟争此一片石,不耕获不菑畬,惟蠡测夫脉望之残编。
《戏咏端州石砚放言》【明·黎遂球】我闻自昔盘古既开乾坤异,爰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惟有磊磊落落之石质重而韵清,在乎山水之间各安置。奈何天无石,肆有触之崩而柱折。有女娲取而炼以补之,所馀者青玄赤白皆分别。迨夫百千万年,有祖龙骑之向东,而端州之石亶称奇绝。此石当时既补天,至今天色尚依然。云胡得此以为砚,我想女娲岂难煮而燥之,乃听其益笔发墨呵气则泉。吁嗟乎,女娲何不悟补天之微理,惜也此彼不知此。粤自苍颉作书混沌凿,伏义八卦聊为尔。而乃上典谟,下风史。民伪兹,圣人死。东家老儒炼六经以补之,而大儒曰仁,小儒曰理。岂若太古三民,不相往来而已。祖龙焚书亦似矣,而何复有管城子。管城子,舍此石而不可得。又千百年,而山之混沌是与人而俱蚀。八分变体点画便,遂使君子小人交相美其文墨。尔来文妖墨祟皆绝奇。家家书,人人诗。宝此一片石,而矻矻然仰天而思。镂心刻骨,以裂此浑浑之元气。吁嗟乎,我欲补之,而几夜可补也。我欲毁此石以补之,夫谁解其意者。我闻石之精,与三皇五帝在天之灵而俱愁。夫何寸裂我石,而圣人之糟粕,尽以供伪儒之摹写。岂不闻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天下使禹治之。巨灵一擘,水皆东泻。夫石可擘,则亦可取而为砚。禹若曰,余知其然。肆任土作贡,惟有怪石浮磬,与筱簜竹箭。无毛颖管,无砚田片。何意于今数千年,山灵剥面谁为怜。我今一片大于拳,取而怀之袖中。是亦伪儒之流也。安得圣人尽驱此衣冠之盗,置之标枝野鹿之田。使之思悠悠,腹便便。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之未始有始之前。谁为福始,谁为祸先。无表无得,日出而作,日入而眠。我亦投此石于众人,众人不受,投彼女娲,女祸亦不必以供其补天。夫何使我与文妖墨祟争此一片石,不耕获不菑畬,惟蠡测夫脉望之残编。
https://shici.929r.com/shici/jn8ff5S4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