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端午帖子·其一》
《端午帖子·其一》全文
宋 / 赵彦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扬子江中方铸镜,未央宫裹更飞符。

菱花欲共朱灵合,驱尽神奸又得无。

(0)
鉴赏

这首诗《端午帖子(其一)》由宋代诗人赵彦若所作,巧妙地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古代神话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首句“扬子江中方铸镜”,以扬子江为背景,象征着端午节期间人们在江边进行的龙舟竞渡活动,如同在江面映照出的镜子一般,映射出节日的热闹景象。同时,“铸镜”也暗含了对端午节中佩戴香囊、挂艾草等习俗的隐喻,这些物品如同镜子一样,反射出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

次句“未央宫裹更飞符”,将场景转换至皇宫,借用了古代宫廷中端午节时悬挂符咒、祈求国泰民安的习俗,进一步强调了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皇家重视的节日之一。这里的“飞符”既指符咒的悬挂,也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祝愿随风飘散,遍及四方。

后两句“菱花欲共朱灵合,驱尽神奸又得无”,则将自然界的菱花与神话中的朱灵(传说中的神兽)联系起来,表达了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来驱邪避祸、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其中,“菱花欲共朱灵合”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驱尽神奸又得无”则直接点明了端午节习俗的目的——消除邪恶,确保人们的生活安宁无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对和谐、平安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者介绍

赵彦若
朝代:宋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师民子。以荫入仕,为秘阁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除国史编修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同上书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谏议大夫。七年,降秘书监。八年,出知亳州,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兵部侍郎。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学士。绍圣初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趟师民传》。今录诗二首。
猜你喜欢

临江仙.陈守美任

三十四年台榭,八千馀里江津。去时杨柳正轻颦。

重来桃李少,不似旧时春。

风扫半空烟雨,玉虹翠浪如新。可怜笳鼓送行人。

白头梳上见,归梦枕边频。

(0)

感旧

忆到渠来忆到渠,满怀无限不刊书。

独行总是同行处,剩得长年剩得吁。

(0)

贫妇行

故人身死妻贫病,买药无钱留性命。

半箪赤饭一盂蔬,对不能餐双泪迸。

阿官卖田妾未归,税在夫家田卖谁。

乡胥改割全隐匿,妾典衣裳空被追。

零落生涯种片园,朝朝夜夜盗开门。

邻翁苦妾妾租客,客也无输叫妾论。

那更双棺四缶灰,伐山博米图葬埋。

呜呼豪强欺妾夺山去,不许盐丁燃妾柴。

十岁孤儿出县庭,空手携状投杳冥,黄堂走罢走使軿。

文书送县已三月,依旧含冤说我听。

(0)

贫病

正图奔走救寒饥,喘嗽那堪力已疲。

意是无钱休买药,情知有命不求医。

旧恩莫报空怀念,新识相逢淡更宜。

多少贫交书畀我,触来又得一篇诗。

(0)

寿山种柑命名学圃

数亩崎岖带寺傍,水颓沙石古来荒。

住山有道神通现,学圃成蹊鬼魅藏。

每隔岁华留硕果,早从春事媚幽香。

黄橙绿橘真堪咏,胜是长年引兴长。

(0)

贺四五姑七十

壮岁贫而旅,无家可语归。

见多延酒馔,躬为补裳衣。

头白诸亲忝,心丹百事违。

何堪持报德,但喜母年希。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唐温如 魏征 林佩环 刘子玄 刘昚虚 李季兰 赵徵明 仲子陵 陈慥 王庭珪 刘子翬 熊禾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