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八)》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世人追求真理与解脱的复杂心理。
诗中首先描绘了“世间几许痴人”,他们既想追求道义,又陷入对各种道理的盲目追寻,试图通过外在的知识来解决内心的困扰,却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真正理解或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在寻求精神解脱时的普遍困惑和自我束缚。
接着,诗人指出一些人过于依赖文字和理论,自以为掌握了至理妙道,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迷惘之中。他们徒劳无功地度过一生,最终只能面对永恒的生老病死,被世俗的欲望和烦恼所困。
“浊爱缠心不舍”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束缚,难以摆脱世俗的诱惑。而“清净智心自恼”则揭示了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真正的解脱之道,即“真如法界丛林”,这象征着超越世俗、直达本心的精神世界。然而,许多人却误入歧途,将本应是解脱的智慧之树误认为荆棘丛生的荒野。
最后,“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真理时的误区——过分执着于表面的形式或知识,而忽视了内在的真谛。真正的智慧如同遗落的珍宝,却被人们视为平凡的黄叶。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寻求超越表象、直达内心深处的真理之路。
是山皆我乐,何必吾家山。
此山非我有,胡乃名甘泉。
而我有行窝,适在泉山前。
始知天所作,意或遗斯人。
我来陟山巘,翕然集群贤。
谁为引天瓢,谁为酌天泉。
一歃尘虑散,再歃澄心魂。
岂止澄心魂,毛骨皆通神。
安得将此泽,普为天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