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聊城箭,曾传燕将书。
孤危忠乃见,反覆志安居。
但计奇功就,终成霸业馀。
未因蹈东海,国士岂关渠。
闻说聊城箭,曾传燕将书。
孤危忠乃见,反覆志安居。
但计奇功就,终成霸业馀。
未因蹈东海,国士岂关渠。
这首清代诗人徐釚的《聊城》描绘了一段历史典故。"闻说聊城箭,曾传燕将书",开篇以传说中的聊城之战为引子,提及了燕将的英勇事迹。"孤危忠乃见,反覆志安居",诗人赞美了在危难之际展现出忠诚的人,即使处境艰难,其内心依然坚定如初,志在保家卫国。
"但计奇功就,终成霸业馀",进一步强调了这位燕将在关键时刻立下奇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此事表达了更深的寓意:"未因蹈东海,国士岂关渠",意思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他们的忠诚和才智关乎国家和人民。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赞扬了古代将领的英勇与忠诚,也寓含了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扬帆越江淮,河水来活活。
吕梁扼其冲,石芒殊峭拔。
溯河柁忽摧,度洪缆遽绝。
前途总安流,风劲桅复折。
兼旬涉险艰,脱命争毫发。
行行薄畿甸,值此正阳月。
皇舆方北狩,前旌晓已发。
疾驱望清尘,我马不及秣。
出关历峻阪,下视原野阔。
涧溪多萦迥,冈岭互盈缺。
旧游如梦寐,古道无改辙。
经时春草变,久旱夏云热。
远行诚苦辛,傥免蒙霜雪。
采诗先生笔如铁,铁作拄杖如持节。
楚江东西往复还,老兴相追几年月。
击之不折镕不流,化为何物今何州。
上摩星辰下入水,未到周南应未休。
遗名在世收不去,时复精光照烟雾。
宣溪笑和涯翁歌,歌向庐山最高处。
我来为尔意独存,行歌再过宣溪门。
杖兮杖兮谁可问,望断天涯云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