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萧索的境遇,环境静谧而又带有几分凄凉。"玉京人去秋萧索"一句,设定了整体氛围,玉京指代古都长安,这里的“人去”意味着寂寞和空旷,而“秋萧索”则是对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着"画檐鹊起梧桐落",这里的“画檐”指的是精美的屋檐,"鹊起"意味着鸟儿在檐上叫唤,而"梧桐落"则是秋天枫叶纷飞的景象。这两句交织出一种物候更迭、生命轮回的意境。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一段,是诗人对夜晚的描写。"欹枕"指的是半躺的姿势,而"悄无言"则是心中万千思绪却又说不出口,只能在月光下与那些未了的心愿和尚未醒转的梦境相伴。
诗歌继续展开,"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这里“背灯”意味着避开灯火,独自啜泣,而“砧声急”则是远处传来的急促的声音,与前文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眉黛"形容眉毛细致,如同画上的细线,而“小山攒”则是眉头紧蹙成一团,显示出内心的忧虑和痛苦。而“芭蕉生暮寒”则是在描绘一种随着夜色加深而来的萧索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情感和梦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这种将内心情感与外界景物交织在一起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