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过邓州里,合宿内乡堧。
雨积马蹄烂,水啮石齿穿。
多瘿防水土,常潦患山川。
雨乘风气作,一雨争流泉。
大河高于屋,凌昏树杪眠。
渡者慎无渡,田父何以田。
我亦山中人,与尔相忧煎。
昨过邓州里,合宿内乡堧。
雨积马蹄烂,水啮石齿穿。
多瘿防水土,常潦患山川。
雨乘风气作,一雨争流泉。
大河高于屋,凌昏树杪眠。
渡者慎无渡,田父何以田。
我亦山中人,与尔相忧煎。
这首诗名为《阻雨七峪》,是明代诗人吕时臣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因雨阻滞在七峪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活细节,展现了风雨中的艰难与无奈。
首句“昨过邓州里,合宿内乡堧”,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诗人昨日经过邓州,夜宿于内乡的边缘地带。接着,“雨积马蹄烂,水啮石齿穿”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雨水积聚,使得道路泥泞不堪,连马蹄都陷入泥中难以自拔;雨水侵蚀着石头,使其表面如同被牙齿啃噬,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威力。
“多瘿防水土,常潦患山川”两句,进一步描述了雨水对土地和山川的影响,说明了雨水过多会导致土地肥沃但易涝,山川则可能遭受洪水之患。接下来,“雨乘风气作,一雨争流泉”两句,揭示了雨水与风力相互作用,使得原本静止的泉水也变得湍急起来,仿佛在争夺流动的机会。
“大河高于屋,凌昏树杪眠”两句,将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景象,大河的水位高涨,甚至超过了房屋的高度,夜晚的河面仿佛与树梢齐平,营造出一种壮阔而略带恐怖的氛围。“渡者慎无渡,田父何以田”两句,表达了因雨阻滞带来的实际问题,渡河者需谨慎,农民无法耕种,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最后,“我亦山中人,与尔相忧煎”两句,诗人自述身份,表示自己也是山中之人,与周围的人一同担忧和煎熬,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活场景的刻画,展现了风雨中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揆日奉明诏,班春出孤城。
和风递鼓鼙,细雨迷旆旌。
渺渺度阡陌,溪山照人明。
幽花不孤芳,好鸟相应鸣。
陇麦已争秀,畦秧亦微萌。
食新知有期,及我凋瘵氓。
古寺依绝壁,林端列飞甍。
残僧四五人,静若无所营。
石室广百肘,嵌空自天成。
泉甘与茶宜,就挹岩下清。
伏槛肆遐瞩,归云入檐楹。
数农前致辞,貌野意则诚。
兹幸枉冠盖,使君岂无情。
频年苦饥虚,奚用恤此生。
守昔在闾里,先畴每躬耕。
起家三绝馀,谬忝符竹荣。
无术布宽大,低头愧鳏茕。
愿言同抚绥,永绝愁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