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赖有雪映,贫女那无绩光。
千眼今依佛阁,重瞳昔侍舜廊。
寒儒赖有雪映,贫女那无绩光。
千眼今依佛阁,重瞳昔侍舜廊。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又和后九首(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寒儒赖有雪映”中的“寒儒”,指的是贫穷的读书人,他们依靠着雪光来照亮自己的书卷,暗示他们生活的清贫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而“贫女那无绩光”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位贫穷女子,因为没有织布的成绩,所以显得黯然失色。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不公。
接着,“千眼今依佛阁”中的“千眼”,指的是佛像上的千手眼,这里用来比喻佛教的普度之意,现在这些眼都依附在佛殿上,似乎在暗示宗教的慈悲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而“重瞳昔侍舜廊”中的“重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有美好眼睛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古时圣明的君主。昔日,舜是古代的圣王,而现在这些美好的传说都只能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味。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贫富、佛法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世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圣君明主的怀念,以及对知识和宗教慰藉功能的思考。
尽日绕冈岭,孤征凌险巇。
春风处处豪,游子行安之。
过午或未饭,人烟信遐稀。
暮投熯塘村,正见牛羊归。
黯黯乱山腹,茅庐压笆篱。
阳光向馀霞,畏虎先掩扉。
系马就屋尾,解冠挂门眉。
怡声问前程,乞火照寝衣。
夜半雨忽恶,长雷撼坤维。
奴仆亦睡觉,雨泻百箭驰。
草草卷席避,倚墙愿晨鸡。
故园岂无情,一梦不可期。
我有三亩宅,比邻勇锄犁。
何曾问三旌,自足了四时。
不肯卧寂寂,亦来走栖栖。
幸无王事驱,或是奇鬼欺。
咄咄复咄咄,生平笑狂痴。
明朝遇清溪,莫洗脚上泥。
人言此峰峻,谓与浮云齐。
浮云虽满空,势自有高低。
惊名不察实,世论所以迷。
为君上峰头,旷望穷东西。
杳缭城下涧,遥遥线环堤。
人烟众邑屋,蒙密乱町畦。
想彼平地眠,仰如遇昏鸡。
应论峰头人,已尽天路梯。
古士说高广,中州抵仓稊。
岂尝骇嵚岑,隘若坐一闺。
安得千尺翼,翻身逐飞霓。
扶摇过丹山,饱听鸣凤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