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棹临烟水,衡门对晚晴。
饭牛霜正下,舂杵月初生。
伏腊丛祠古,耕桑土谷平。
犹看灯隙里,永夜有机声。
倚棹临烟水,衡门对晚晴。
饭牛霜正下,舂杵月初生。
伏腊丛祠古,耕桑土谷平。
犹看灯隙里,永夜有机声。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村落的宁静生活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日常与自然景色的和谐共存。
首句“倚棹临烟水”,描绘了一幅船夫在烟雾缭绕的水面旁休息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衡门对晚晴”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美好,衡门指的是简陋的门户,晚晴则暗示着一天中最后的温暖与宁静时刻。
“饭牛霜正下,舂杵月初生”两句,通过“饭牛”和“舂杵”的活动,展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生活的节奏。霜降时节,牛正在被喂食,而月升之时,人们仍在劳作,舂杵声与月光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伏腊丛祠古,耕桑土谷平”则将视角转向了宗教与农业的结合,古老的祠堂与丰收的田野相映成趣,体现了人与自然、信仰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最后一句“犹看灯隙里,永夜有机声”,描绘了夜晚的村庄,虽然夜深人静,但依然能听到机器或某种工具运作的声音,这不仅是对乡村夜晚生命力的肯定,也暗示了科技进步与传统生活的交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村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清初江南乡村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气息,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农事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微妙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