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班清禁接严徐,诏侍延英访对初。
沧海烟霞连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舆。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谁将姓字书。
从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业不应疏。
忝班清禁接严徐,诏侍延英访对初。
沧海烟霞连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舆。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谁将姓字书。
从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业不应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圭所作,属于宫廷生活和考试制度的描绘。诗中充满了对皇权与科举制度的颂扬之情。
"忝班清禁接严徐,诏侍延英访对初。"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被朝廷召见、参加重要的宫廷考试或讨论时的心情。"忝班"指的是皇帝的近臣,"清禁"则是宫禁的肃穆,而"诏侍延英访对初"则说明诗人此次受到了皇上的特别召见,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沧海烟霞连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舆。"
这里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宫廷的辉煌与神秘。"沧海"指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而"烟霞"则是美妙的云彩,它们相连,形成了通向天界的道路——"太液",暗示着皇帝的圣明。而"丹霄日月近雕舆"则形象地描绘了宫廷中的辉煌景象,就如同太阳和明月一样光彩夺目,仿佛可以触摸得到。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谁将姓字书。"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政治决策的关心,以及对于未来能否留下自己名字的期盼。在这里,"明廷"指的是清明的朝廷,而"安危策"则是关于国家安全与危机的谋略;"紫府"则是对皇宫的美称,而"姓字书"则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记录在历史上。
"从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业不应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事业的憧憬和自信。"青云"象征着高远的理想,而"知有路"则说明诗人对于自己前途的明确认识;"致君材业"指的是要将自己的才华和事业献给皇帝,"不应疏"则表达了对自己才能和学业的自信,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皇权的尊崇以及对于科举制度中个人前途的期待与自信。
昔涉玄真道,腾步登太霞。
负笈造天关,借问太上家。
忽过紫微垣,真人列如麻。
渌景清飙起,云盖映朱葩。
兰宫敞琳阙,碧空起璚沙。
丹台结空构,炜炜生光华。
飞凤踶甍峙,烛龙倚委蛇。
玉胎来绛芝,九色纷相挐。
挹景练仙骸,万劫方童牙。
谁言寿有终,扶桑不为查。
宣皇辅政。圣烈深。扰乱反正。从天心。网罗文武才。
慎厥所生。所生贤。遗教施。安上治民。化风移。
肇创帝基。洪业垂。于铄明明。时赫戏。功济万世。
定二仪。定二仪。云行雨施。海外风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