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夕松间石,披衣坐忍寒。
啸声空外答,心影月中看。
果落惊山鸟,风来堕箨冠。
凄凉殊不寐,更上步虚坛。
几夕松间石,披衣坐忍寒。
啸声空外答,心影月中看。
果落惊山鸟,风来堕箨冠。
凄凉殊不寐,更上步虚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松林草堂,感受自然之美的独特体验。首句“几夕松间石,披衣坐忍寒”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诗人独自坐在松石之间,忍受着寒意,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是思考着什么。接下来,“啸声空外答,心影月中看”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回音和月光下的内心映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心灵得到了净化。
“果落惊山鸟,风来堕箨冠”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果实掉落不仅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也仿佛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思绪。而风吹落的竹叶,如同诗人头上的冠冕,象征着自然界的无常变化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凄凉殊不寐,更上步虚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对自然界的美丽与哀愁,他难以入眠,选择再次登上步虚坛,或许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或是为了与天地进行更深的交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
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
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
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
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
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
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池塘草生春尚浅,桃李飞花初片片。
一尊花下夜忘归,灯火寻春畏春晚。
春风暗度人不知,满园红白已离披。
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
折花只恐伤花意,携客就花花定喜。
落蕊飘香翠袖中,交柯接叶灯光里。
雨练风柔雪不如,精神炫转影扶疏。
夜看飞燕胜朝日,月暗还须明月珠。
美人劝我殊非恶,明日雨来无此乐。
醉归不用怕山公,马上接䍦先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