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屈原塔》。诗中表达了对古楚国忠诚士子屈原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首句“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展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屈原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悼。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最终投江自尽,成为忠诚和正义的象征。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则描绘了人们对于屈原英灵所在之地的好奇与怀念,以及对他悲惨命运的叹息。这里的“父老”指的是楚国的长者,他们对于屈原的不幸遭遇感到无比哀伤。
接下来的“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与“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两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向屈原墓前投食以及每逢端午节时众人竞渡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于屈原的崇敬之情。这里的“沧江”即是屈原自尽的地方,而“遗风成竞渡”则反映出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表达了诗人对于屈原坚定不移的节操与忠诚之心的赞赏。屈原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精神力量是后世景仰的典范。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屈原忠诚之心的理解与感慨。这里的“世俗”指的是一般人的浅见,而“眷眷不忍决”则是对屈原坚持节操、宁死不屈的无比敬仰。
最后,“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提到了诗人所处之地——南宾,这里曾经属于古楚国,而“山上有遗塔”则是指屈原墓。接着的“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表达了诗人对于信仰、理想和文化传承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忠诚节操的赞美,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厚的历史感与文化自豪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的信仰、理想和死亡勇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