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
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
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
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
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
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
此诗描绘了七月三日午后,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间百态与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开篇“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以时间点切入,描绘出风雨将至的氛围,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接着,“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诗人将个人的困顿与天象的剧烈反应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两句,运用历史典故,借周成王与汉高祖的故事,隐喻现实中的政治风云变幻,强调了人事与天象之间的微妙关联。最后,“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诗人自问,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谁能公正地记录历史的异象?表达了对历史记载者责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观察者的敏锐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关怀、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以及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东湖水,西湖水。日夜流,汇彭蠡。
扬澜左里何渺茫,万顷镜面含天光。
庐山高耸湖水上,屏风九叠倒影湖中央。
湖光山色两奇绝,翠霭丹霞互明灭。
夜深明月落波心,疑是骊龙吐珠光。
烨烨湖水复湖水,滔滔流向东何当。
载我上京国,却寻五老巢云松。
千亩何须说渭川,白沙翠竹尚依然。
偶从深处开三径,似觉高风继七贤。
长夏清阴宜枕簟,四时佳兴寓觞弦。
绕檐迥觉红尘远,巢凤争看彩羽鲜。
待长龙孙应万个,欲裁汗简可千年。
知君浩有淇园想,题遍琅玕复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