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易纵安教纵,意马难调亦要调。
到老情尘扫不尽,出家四事恐难消。
心猿易纵安教纵,意马难调亦要调。
到老情尘扫不尽,出家四事恐难消。
这首诗以“资福训童行颂(其二)”为题,由宋代僧人释怀深所作。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人心比作难以控制的“心猿”和“意马”,表达了对人们内心情感波动与欲望难以自制的深刻洞察。
首句“心猿易纵安教纵”,形象地描绘了人心如同不受约束的野兽,一旦放任自流,便难以驾驭。这里的“纵”字,既指放任,也暗含了引导与教育之意,强调了心灵的引导与教育对于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次句“意马难调亦要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意念比作难以驯服的骏马,即便难以调教,也必须努力去调教,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时,需要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后两句“到老情尘扫不尽,出家四事恐难消”,则从更深层次探讨了人生的终极追求与解脱之道。这里“情尘”指的是情感的困扰与束缚,“扫不尽”表达了即使到了老年,这些情感的困扰也无法彻底消除。而“出家四事”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四种苦:生、老、病、死,以及烦恼、无常、苦、空等佛教核心概念,暗示了即使出家修行,也难以完全摆脱人生的根本苦难。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比喻与哲理的结合,展现了对人性、情感与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精神修养与解脱路径的探讨,体现了宋代佛教文化中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追求。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植。
想见初从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未识。
海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
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泠泠。
楚州遗碑今已偃,峨眉雪外双林远。
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巘。
繁阴亭午转团圞,回睇精蓝路几盘。
凭教紫府仙山树,写入披香殿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