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0)
注释
九门:指京城的城门。
万马:形容众多的马匹。
清虚:形容清静的仙境。
汾阳家:指出自汾阳的显赫家族。
夕郎:古代官职名,此处指郎官。
月阁:月光照亮的阁楼。
玉牒:古代记录宗族世系的文献。
献纳:进献忠言或贡品。
岑与温:可能指代历史上有才华的文人岑文本和温庭筠。
翻译
九门如同天门洞开,万匹马儿朝堂集结。
挥鞭穿过红尘喧嚣,相见却无言可说。
夜晚走过清静的仙境,敲门声惊飞了喜鹊。
你家源自汾阳贵胄,车马如雷在长巷疾驰。
如今的郎官不再闲暇,手持戟戈守护自己的领地。
相遇之时,我们在月光下开启华美的阁楼,金黄色的屋檐下,灯火低垂。
直到梦中,还能听见你举杯共饮的声音。
阿戎精心编纂玉牒,不畏繁重的笔墨劳顿。
你归来后,助我进献忠言,座位紧接岑、温之后。
我在你们之间做客,不再寻找子孙们的踪迹。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过对比和想象表达了对亲人或故人的深情思念。开篇“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营造了一种宏大而庄严的氛围,透露出诗人对重大事件或重大时刻的关注。而“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的句子,则描绘出一种急迫和无语的情景,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或情感深重,以至于无法倾诉。

接着,“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匆忙离去时的仓促与不安。"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中的“君家”,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故乡或亲朋好友之家,而“永巷车雷奔”则形象地描绘了车马喧嚣、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在“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的句子中,“夕郎”可能是指诗人的亲友,而“列戟以自藩”则表达了一种自我防护的心态。紧接着,“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让人联想到一种宴会或聚会的场景,其中“开月阁”、“画檐低金盆”都是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描绘。

诗中最后一段“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亲朋好友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其中“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说明了诗人的记忆依旧鲜活,而“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则可能是在描述某种欢聚的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和过去美好时光的对比,以及对亲情和友情深切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野望

晓起望墟落,他乡幻转妍。

露浓疑宿雨,沙暖出疏烟。

蛮嶂光侵海,骤潮声在天。

田田甘蔗绿,叶叶刺桐燃。

分廨围丛竹,安禅就谷泉。

徘徊问心迹,身世总萧然!

(0)

哭董济亭夫子·其二

刀头剑首久消磨,平地添来几尺波。

死为题名犹得祸,生知守志本无他。

豺狼满地音书绝,狐鼠当途议论多。

咫尺绛帷成万里,伤心空唱大招歌。

(0)

腊日

腊日浑如夏,单衣不用棉。

鸟啼山更寂,花落树犹妍。

报国唯凭胆,书空不问天。

终朝林箐里,谁识赤心坚?

(0)

送人赴任和韵

天涯明日送征鞍,银烛金尊向夜阑。

万里烽烟惊岁暮,一年风雨怯春寒。

才高不肯埋尘牍,肠热何妨就冷官。

莫道此乡多宝玉,知君已作白云看。

(0)

人面竹

鹿眼猫头气象狞,此君千载面如生。

逢来俗士应遮避,看到贫家定笑迎。

直节参天无愧色,虚心对月有馀清。

春来苦被东皇识,却恨桃花不世情。

(0)

送黎大行,濒行以途穷为恨,赋诗见示;仍用前韵答之

柳色河桥弄晚阴,临歧攀折思偏淫。

乍来紫气原干斗,此去皇华为溉鬵。

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

飘零莫漫愁书剑,六传平驱正在今!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李光地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花蕊夫人 杜琼 费祎 陈夔龙 戴明说 宋绶 蔡琰 钟离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