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文武随所求,马上檄草兼词头。
五兵铸就杀气动,却写三赋祥光流。
左踰阴山右绝漠,汉地自厌胡沙恶。
圣门历历宫墙深,风乎不知咏归乐。
作堂虽窄海浪宽,沂水何止八九吞。
当年曾点见真趣,推琴难挽由求论。
课儿读易夜参五,香烬销沈澄莽卤。
东家梦熟几时知,还有渔人叹良苦。
钟君文武随所求,马上檄草兼词头。
五兵铸就杀气动,却写三赋祥光流。
左踰阴山右绝漠,汉地自厌胡沙恶。
圣门历历宫墙深,风乎不知咏归乐。
作堂虽窄海浪宽,沂水何止八九吞。
当年曾点见真趣,推琴难挽由求论。
课儿读易夜参五,香烬销沈澄莽卤。
东家梦熟几时知,还有渔人叹良苦。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叶适的《寄题钟秀才咏归堂》,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全诗采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元素和历史事件来烘托气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钟君文武随所求,马上檄草兼词头。”通过对钟秀才的赞美,开启了全诗的基调。其中,“檄草”一词源自《左传》,形容士人能在战场上挥泪斩马鞅,显示出钟君不仅文采飞扬,更有武略。
接着,“五兵铸就杀气动,卻写三赋祥光流。”描述了钟秀才的文学才能,不仅能够描绘战争的壮丽场面,也能写出和平时期的美好景象,体现了作者的多才多艺。
“左踰阴山右绝漠,汉地自厌胡沙恶。”此处借用历史事件来表达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异族侵扰汉地的不满情绪。
“圣门历历宫墙深,风乎不知咏归乐。”则是描写了钟秀才在深宫之中,对于归去之乐的无知,这里可能隐含着对仕途生活的某种无奈和迷茫。
“作堂虽窄海浪宽,沂水何止八九吞。”通过对比,强调了钟秀才的才华和学问,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也能有广阔如海的胸襟和深不可测的知识渊博。
“当年曾点见真趣,推琴难挽由求论。”此句表达了诗人对钟秀才才能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学问探究的困难和不易。
最后,“课儿读易夜参五,香烬销沈澄莽卤。东家梦熟几时知,还有渔人叹良苦。”则是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钟秀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通过渔人叹息来表达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叶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友谊、学问以及国家安危等主题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