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汝依我,自有此身时。
跬步不相舍,皆随我所之。
使汝动必正,端本皆在兹。
念我已衰老,自知死有期。
行且与汝别,此心宁不思。
但我不畏死,亦耻涕涟洏。
且把一樽酒,话别汝莫疑。
渊明甫中寿,已作挽歌辞。
吁嗟汝依我,自有此身时。
跬步不相舍,皆随我所之。
使汝动必正,端本皆在兹。
念我已衰老,自知死有期。
行且与汝别,此心宁不思。
但我不畏死,亦耻涕涟洏。
且把一樽酒,话别汝莫疑。
渊明甫中寿,已作挽歌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陶形赠影》。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与自己影子的对话,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以及不愿意在别离时流露过多情感的矜持。
"吁嗟汝依我,自有此身时。" 这两句开篇直接点明了影子随着自己的存在,而自己也意识到了生命有限的现实。
"跬步不相舍,皆随我所之。" 影子与诗人形影不离,这种关系如同诗人的内在投射,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伴而行。
"使汝动必正,端本皆在兹。" 这里诗人提醒自己的影子,一旦有所行动就必须保持正直,不要忘记了自己内心的根本和原则。
"念我已衰老,自知死有期。" 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晚年,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自知之明让诗人的态度显得格外沉重。
"行且与汝别,此心宁不思。" 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诗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但他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的表达方式。
"但我不畏死,亦耻涕涟洏。" 诗人虽然不害怕死亡,但是也不愿意在别离时表现出过于脆弱的情绪,他更倾向于保持一份从容与尊严。
"且把一樽酒,话别汝莫疑。" 在最后的别离之际,诗人提议与影子共饮一杯酒,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并且他希望这样的告别是坚定而不含任何犹豫。
"渊明甫中寿,已作挽歌辞。" 最后两句透露诗人早有准备好了一首挽歌(哀悼亡者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对自己生命终结的预感和接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结束的一种艺术表达,也是对无法长存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超然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与影子的对话,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死、离别时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透露出宋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再分符竹向淮濆,只得除书下帝阍。
不见使车随邸吏,忽传鸣马蹙都门。
丰碑未尽平生恨,哀些谁招天末魂。
木落山空风猎猎,不堪俛首奠黄昏。
忆初向关中,触热事西走。
淋漓汗征衣,早夜犯星斗。
欢然赴所知,辛苦复何有。
主人喜宾至,相见劳杯酒。
誓将效毫发,聊以塞所厚。
遇事因辄言,何尝计从否。
平生性坦率,间或忤交友。
是非长安城,侧身避谗口。
彼奸乘其前,吾虑亦已后。
二叔诬周公,三人惑曾母。
青蝇乱黑白,视洁以为垢。
圣贤且不免,予免焉能苟。
浩歌动归欤,至此信不偶。
春风忆东南,岩花映溪柳。
南山有屋庐,酿熟唤邻叟。
何时理扁舟,旧物入吾手。
回头谢狺狺,投北汝谁受。
相如昔乘使者车,县令负弩当前驱。
颇矜意气誇里闾,檄词烂熳肆欺诬。
归来不说民饥臞,馀佞更留封禅书。
江山清绝冠天区,岂甘久被斯人污。
迩来炳灵轶古初,耆俊相继驰亨衢。
堂堂御史今名儒,志节慷慨忠义俱。
才高识远器有馀,不似文园浅丈夫。
一朝持节归成都,使星皎皎临坤隅。
辍从宪府恩意殊,霜威鹗击正所须。
奸胥所在察于荼,交券计斤良可吁。
锄凶芟秽忌踟蹰,元恶须行七日诛。
恶除惠泽益沾濡,顿使枯瘠都丰腴。
坐茵未暖毡氍毹,诏归还直承明庐。
朝廷急贤恢远图,碧鸡金马不用渠。
以人报国功难逾,诸生中有何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