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澹和尚》
《寄澹和尚》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古风

五羊仲春廿有一,韶阳又隔十四日。

安危山上知若何,悲凉此处苦已极。

平生几度逢剧乱,烽火每每烧颜色。

传闻六县亦多盗,钩连蛮峒如豺虎。

宛同水寇恣劫杀,不抢仁化抢下富。

梦觉关前虽未来,海螺岩上当先怖。

雷峰殿外筑层城,吹竹鸣金昼夜惊。

高挂蒲团无祖意,空令胸次有刀兵。

四郊城内人民失,月中盘米收不得。

半生精血已消磨,一掌祇园难建立。

我欲还披百结衣,近来公瘦或稍肥。

人行须便寄一纸,不久应同话翠微。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首句“五羊仲春廿有一,韶阳又隔十四日”,点明时间地点,春季的广州,相隔十四日的韶阳,暗示着时间的紧迫与局势的紧张。接着,“安危山上知若何,悲凉此处苦已极”两句,直接描绘出山上的不安与这里的痛苦,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恐惧与绝望。

“平生几度逢剧乱,烽火每每烧颜色”则通过个人经历,强调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烽火连天,百姓生活被战火摧毁。紧接着,“传闻六县亦多盗,钩连蛮峒如豺虎”描述了盗贼横行,连偏远的蛮峒都受到威胁,进一步渲染了社会的混乱与危险。

“宛同水寇恣劫杀,不抢仁化抢下富”通过类比,将盗贼的残忍行为比作水寇的劫掠,揭示了社会正义的缺失与道德沦丧。而“梦觉关前虽未来,海螺岩上当先怖”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即使梦境中的危机还未真正来临,但心中的恐惧已经提前浮现。

“雷峰殿外筑层城,吹竹鸣金昼夜惊”描绘了为了防御而修建的城墙,以及警报的频繁响起,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全的极度渴望。然而,“高挂蒲团无祖意,空令胸次有刀兵”则指出,尽管有物质上的准备,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却难以消除,象征着精神层面的无助与焦虑。

“四郊城内人民失,月中盘米收不得”描述了城市内外的荒凉景象,粮食短缺,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最后,“半生精血已消磨,一掌祇园难建立”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半生的努力似乎已化为泡影,重建家园的希望渺茫。

“我欲还披百结衣,近来公瘦或稍肥”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自身状态的观察,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最后,“人行须便寄一纸,不久应同话翠微”则寄语友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共同谈论美好的未来,表达了对未来和平与安宁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的现实,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试宜黄侯湛墨·其二

逢时不敢爱玄香,摹写尧文重舜章。

天地已归经纬里,豹囊深处自含光。

(0)

置酒签厅观荷徐判官携家酿四首·其三

白白红红花映阶,高高下下叶成杯。

娇娆似不禁长夏,故就团圞扇影来。

(0)

送赵介之赴舂陵十首·其四

君知作县易,我知作县难。

临深以思险,愿勿作易观。

(0)

和袁州张守鹿鸣宴韵

太守兴贤极选抡,奏书飞上帝王阍。

几年雾隐南山豹,今日风抟北海鲲。

得士不孤天子诏,赠行仍有古人言。

向来劝驾应无此,且喜成周礼乐存。

(0)

燕居十六首·其七

事事皆由命,穷通各有时。

穷通吾顺处,虽命亦何为。

(0)

送郑尚书守建安十首·其六

直节亭亭屹不流,冲然襟度更休休。

世间多少难平事,可惜先生不少留。

(0)
诗词分类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诗人
刘振美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