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
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
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
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
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
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
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
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琅玕山永福院的景象和心境。开篇“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之地,一路行走十里而达到永福院的情景。“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则是诗人在山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美景,只有稀疏的竹子在眼前摇曳。
“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一句表明了历史上的人们对于这片区域的珍视和深厚的情感。而“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则是诗人在山中寺院里遇到了一位修行者,他们一起享用简单的素食(蔬饭)和普通的米饭(粱肉),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归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如光与暗、疏竹与密林,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不失深远之意,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价值的山水田园诗。
绿竹高百尺,乃在庭之垂。
劲节摩苍天,翠枝拂幽蹊。
借问何为尔,主人前致词。
昔年家仲子,斩竹架蔷薇。
上有霜雪凋,下有蝼蚁居。
自谓终萎绝,何期忽华滋。
二载发新篁,三载去故枝。
十载始森茂,仲子遽长辞。
竹枯有时菀,人逝不复归。
睹兹手植存,能不怀惨悽。
余亦闻此言,泠泠有馀思。
起视明月下,竹影正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