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佳月挂南楼,萧寺真成秉烛游。
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
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
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著处一开眸。
娟娟佳月挂南楼,萧寺真成秉烛游。
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
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
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著处一开眸。
此诗描绘了正月十四夜晚在南寺观灯的情景,诗人沈与求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灯火以及自己与友人的情感交流。
首句“娟娟佳月挂南楼”,以“娟娟”形容月亮之美好,挂于南楼之上,营造出静谧而雅致的氛围。接着“萧寺真成秉烛游”,将寺庙比作萧瑟之地,却在夜晚点亮灯火,成为游赏的好去处,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场景的喜爱与欣赏。
“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火树银花,映照出新年的节日景象,而诗人的春衫似乎不再适应这热闹的氛围,暗示着时光流转,旧日的欢愉难以重现。这里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公”指他人,“我”自指,通过对比,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心境。“高卧”与“狂歌”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隐喻深思熟虑,后者则表达情感的激荡。诗人借用“三已”和“四愁”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最后两句“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著处一开眸。”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美景,无论是名胜还是寻常之处,只要能激发情感,都值得驻足欣赏。这不仅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生活美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惜,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屑霜飞空木叶脱,长河波光碧玉滑。
江南仙客厌尘埃,归梦寥寥向吴越。
故溪时到春未还,正是梅花弄香雪。
太湖寺下吟新诗,姑苏台边醉寒月。
江橙甘熟霜夜酣,吴酬香醇冻醅拨。
辽东归鹤悲是非,钟阜晓猿惊契阔。
嗟予不得从之行,兀若孤鹰叹韝绁。
东南山水游子多,航深屐险无时绝。
去非贾道百不一,寂无风咏十常八。
君提吟笔寻乡邦,词源浩若天潢决。
形容物象空鳌峰,搜摛秘怪穷禹穴。
人生难足惟胜游,意适何劳计穷达。
峥嵘岁律南浦寒,早晚归艎橹声轧。
不独孤陋勤所思,双白应须念亲发。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希所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