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扇停挥白苧凉,摇琴未鼓竟先忘。
绿杨风静山如画,人在清都白玉堂。
蕉扇停挥白苧凉,摇琴未鼓竟先忘。
绿杨风静山如画,人在清都白玉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雅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蕉扇停挥白苧凉”,以“蕉扇”这一夏日消暑之物为切入点,形象地描绘了炎炎夏日中的一丝清凉。这里的“白苧凉”不仅指蕉扇带来的物理性凉爽,更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宁静与淡泊的追求。“停挥”二字则暗示了动作的停止,仿佛在忙碌之后的一刻宁静,引人遐想。
次句“摇琴未鼓竟先忘”,将画面从视觉转向听觉,通过“摇琴”的动作,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然而,“未鼓”却意外地带来了“先忘”的结果,这似乎是在说,即使没有真正弹奏,那琴声已经在心中回荡,让人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超脱于物质享受的精神满足,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和美的深刻理解。
后两句“绿杨风静山如画,人在清都白玉堂”,将视角拉远,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绿杨轻拂,山色如画,这样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灵纯净状态的向往。而“人在清都白玉堂”则以“清都”和“白玉堂”这样的词汇,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居所,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哲理性和审美情趣。
日高方得起,独赏些些春。
可惜宛转莺,好音与佗人。
昔年此气味,还走曲江滨。
逢著韩退之,结交方殷勤。
蜀客骨目高,聪辩剑戟新。
如何昨日欢,今日见无因。
英奇一谢世,视听一为尘。
谁言老泪短,泪短沾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