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因法眼颂》
《因法眼颂》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咒咀毒药,形声之逆。眼耳若通,本人何适。

根问本人何所适,涂割等平忘顺逆。

有为虽伪性常真,法法无依称善吉。

(0)
鉴赏

这首诗《因法眼颂》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探讨了佛法中的哲理与修行之道。诗中以“咒咀毒药”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暗示佛法如同良药,能治愈心灵的病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形声之逆”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奥与复杂,需要用心去理解而非表面的感知。接着,“眼耳若通”强调了修行者应通过眼观耳听,即观察外在世界和倾听内心的声音,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本人何适”提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自我在修行过程中的定位与目标。随后,“根问本人何所适”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鼓励人们从根源上寻找答案,即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在的成长与觉醒。

“涂割等平忘顺逆”表达了佛法中对一切现象平等看待的观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这体现了佛法中“无我”的思想,即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

“有为虽伪性常真”指出虽然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形式(有为),但真正的本质(性)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强调了在追求外在事物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内在精神层面的修炼。

“法法无依称善吉”总结了佛法的核心理念,即所有的法门或修行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吉祥,而这种状态并非依赖于外在的条件或方法,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与实践。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与哲理性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佛法的精髓,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增长。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德楞泰像联

万里版开图,云栈星邮,往来下拜功臣像;

百蛮碑在口,渝歌賨舞,欢喜常存故老思。

(0)

日精门春联

日丽金门,五色云屏三岛近;

风和玉殿,九霄彩仗百花新。

(0)

乾隆80万寿联

万古希逢,岂止三四五六;

一人有庆,直至亿兆京垓。

(0)

南浦桥联

莪衍名儒,霁月远涵莲叶渡;

传成烈女,清风高拂桂林桥。

(0)

巧对嘲太监联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0)

巧对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一人是大,大邦大圣大明君。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范纯仁 刘宰 黄公度 徐铉 钱起 丘处机 方干 李廌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