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邑邻三户,空城仅百家。
云山环听事,鸟雀噪排衙。
地瘠无官马,秋荒减贡茶。
相逢诸父老,为劝种桑麻。
小邑邻三户,空城仅百家。
云山环听事,鸟雀噪排衙。
地瘠无官马,秋荒减贡茶。
相逢诸父老,为劝种桑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偏远小镇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状态。
首联“小邑邻三户,空城仅百家”,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小镇的规模之小,人口之稀少,给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这里的“小邑”和“空城”不仅指地理位置上的偏僻,也暗示了社会经济的不发达。
颔联“云山环听事,鸟雀噪排衙”,进一步描绘了小镇周围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的山峦环绕四周,仿佛是小镇的天然屏障;而鸟雀的鸣叫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们的“排衙”之态,或许是在表达对小镇生活的适应与和谐共处。这一联通过自然界的动态与小镇的静态形成对比,展现了小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颈联“地瘠无官马,秋荒减贡茶”,点出了小镇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土地贫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因此难以养活官马,也影响了地方的税收和贡品。这里通过“无官马”和“减贡茶”的描述,反映了小镇在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困顿。
尾联“相逢诸父老,为劝种桑麻”,转向了社会层面,通过与“诸父老”的对话,表达了对改变现状、发展经济的期待。种桑麻不仅是为了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也是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这一联体现了作者对小镇未来的希望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小镇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的描绘,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偏远地区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改善当地民生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