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镜中像,非面亦非镜。
像既无起灭,心岂缠垢净。
生死镜中像,非面亦非镜。
像既无起灭,心岂缠垢净。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生死、镜像与心灵的关系。诗人以“生死镜中像”开篇,将生命比作镜中的影像,暗示生命的短暂与虚幻。接着,“非面亦非镜”进一步强调这种影像并非真实的自我或外界的反映,而是超越了实体与表象的存在。
“像既无起灭,心岂缠垢净”则深入探讨了心灵的状态。这里的“像”指的是生命中的影像,而“心”则是指心灵。诗人提出,既然生命中的影像并无生灭之分,那么心灵也应超越了世俗的垢与净,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境界以及存在的真谛,体现了宋代禅宗思想的影响,以及诗人对宇宙人生独到的见解。
韦偃树石名天下,后日良工无及者。
任侯借我枯木图,石气苍茫若唐画。
画时只用床头笔,与可亲题是真迹。
霜皮合抱隐不彰,老盖支离存半壁。
梢摧骨朽心已穿,干烂龙鳞体犹瘠。
生意虽休根柢在,崛强杈牙倚天黑。
胶流断节文理深,笋枝剥落如针直。
坐久疑行古塞外,凌空惨淡千年色。
起身就视觉有神,不见笔痕惟淡墨。
岂徒挥洒无人似,苦节清风贫到死。
任侯珍重竟何如,不独画好心君子。
若使与可为俗流,枯木虽佳侯不收。
东风吹大河,北客思故乡。
门前车且留,念此道路长。
子服儒衣冠,其家有禁方。
非徒学之精,而又心术良。
闻声辨生死,易臂知阴阳。
救瘵先闾里,懒上王公堂。
子来视余疾,反侧方在床。
头风应手愈,珍重不敢忘。
遗我刀匕药,三年用康强。
我家乏黄金,我才非庾郎。
赠子不成礼,秃笔题药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