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幽襟、近郊春晚,香台游屐争试。
半幡风外招寻惯,吟思塔铃遥坠。
阴满地,望不断、霜皮雪干松烟翠。钟楼倦倚。
待磨洗前朝,鲸鱼篆刻,梵夹几行字。
僧寮话,花影竹房深闭。落花更扫阶砌。
杏坛管领春风帚,我亦官闲如此。清磬里。
浑未识、禅心宦味都相似。诛茆便拟。
指苍卜林西,斜阳一线,山在冷云背。
散幽襟、近郊春晚,香台游屐争试。
半幡风外招寻惯,吟思塔铃遥坠。
阴满地,望不断、霜皮雪干松烟翠。钟楼倦倚。
待磨洗前朝,鲸鱼篆刻,梵夹几行字。
僧寮话,花影竹房深闭。落花更扫阶砌。
杏坛管领春风帚,我亦官闲如此。清磬里。
浑未识、禅心宦味都相似。诛茆便拟。
指苍卜林西,斜阳一线,山在冷云背。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作者遍游近郊寺庙的景象与感受。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之美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感悟。
首先,词的开头“散幽襟、近郊春晚”,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的傍晚,作者漫步于郊外,心情宁静而悠远。接着,“香台游屐争试”描绘了游客们在寺庙中游玩的情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半幡风外招寻惯,吟思塔铃遥坠。”这两句通过风中的幡旗和远处塔铃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思绪随风飘荡,沉浸在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思考之中。
“阴满地,望不断、霜皮雪干松烟翠。”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松树的苍老与翠绿的色彩相结合,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息。
“钟楼倦倚。待磨洗前朝,鲸鱼篆刻,梵夹几行字。”钟楼旁,作者倚靠,仿佛在倾听历史的回声。鲸鱼篆刻的字样,象征着古老的文化痕迹,梵夹中的几行字则代表了佛教教义的传承。
“僧寮话,花影竹房深闭。”这一句描绘了僧侣的生活场景,花影与竹房,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体现了佛教追求的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
“杏坛管领春风帚,我亦官闲如此。”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这里借以表达作者对知识与智慧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之余,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愿望。
“清磬里。浑未识、禅心宦味都相似。”清磬之声,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禅心与官场的滋味,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共鸣。这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
最后,“诛茆便拟。指苍卜林西,斜阳一线,山在冷云背。”这一句描绘了作者想要隐居山林,远离尘嚣,寻找心灵归宿的愿景。斜阳一线,山在冷云背后,既是自然美景的写照,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暮春郊游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佛教文化的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