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案前头自乞归,归心先逐雁西飞。
岂关松菊吾身重,偶托莼鲈此意微。
行乐不妨千骑拥,照人何必万钉围。
儿曹怅惜先生笑,付与醇醪定是非。
香案前头自乞归,归心先逐雁西飞。
岂关松菊吾身重,偶托莼鲈此意微。
行乐不妨千骑拥,照人何必万钉围。
儿曹怅惜先生笑,付与醇醪定是非。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日里对归乡的渴望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香案前头自乞归"表现了诗人在飘香的案前,心向往着想要归去的情怀,这种情感如同初冬时节雁过南冥,自然而然地飞向远方,象征着诗人的归意早已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生。
"岂关松菊吾身重"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坚守高洁品格不为世俗所动摇的自信。松和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贞和高洁,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节操,不因外界的诱惑而轻易改变。
"偶托莼鲈此意微"中的“莼鲈”是古代名贵之物,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有高洁之志,但并不张扬,而是隐藏在平凡中,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
"行乐不妨千骑拥,照人何必万钉围"则写出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看法。他认为,快乐并非需要豪华的仪仗或是严密的防护,只要内心自在,便能享受简单而纯粹的喜悦。
最后两句"儿曹怅惜先生笑,付与醇醪定是非"中,“先生”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尊敬的前辈或朋友。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先贤之言的珍视和怀念,以及对于世事是非的淡然态度。这里的“醇醪”象征着深厚而纯粹的情感,“定是非”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世间纷扰能保持明辨是非的智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节操以及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
半生常是道边人,岁晚初收事外身。
浊酒一杯聊永日,小园三亩亦新春。
尚无枕寄邯郸梦,那有衣沾京洛尘。
门外烟波三百里,此心惟与白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