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弃智妄中寻,质实先明朴在心。
坦荡玄门常不达,那非那是秘源深。
圣人弃智妄中寻,质实先明朴在心。
坦荡玄门常不达,那非那是秘源深。
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高远的精神追求。在第一句“圣人弃智妄中寻”,诗人借用“圣人”一词,指代那些达到最高智慧境界的人,他们放弃世俗的智能和虚妄,以求真实。第二句“质实先明朴在心”则强调了对质朴本真的追求,这种质朴是内心深处的光明,是不被外物所扰的纯净状态。
第三句“坦荡玄门常不达”,诗人通过“坦荡玄门”这一形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通向宇宙之门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常人难以触及的。最后一句“那非那是秘源深”,则是在探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事物本质的奥秘,这些都是深不可测的,隐藏在一个神秘而又深远的源头。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至简和本真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象的深刻感悟。通过这些语言,诗人试图引导读者跳出表象世界,触摸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存在的最根本层次。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