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朝时期所作,名为《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通过对莲花、贝叶书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于佛法真谛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学习的态度。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已经领悟到佛法中的真理,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他认为应该放下那些表面的、形式上的学问,即“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菩提是梵语,意为觉悟。这两句强调了佛法的真谛不在于具体的地方或物质,而是在心灵的觉醒。文字学习原本就是空虚的,没有实质内容。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这里的“观指”指的是观看手指来判断方向,这里比喻为通过表面的学习无法领悟真理;而“忘筌”则是一种捕鱼工具,“忘筌”意味着放下这种工具,最终得到的是鱼,即真正的收获。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这两句中的“彼岸”在佛教中是涅槃之处,象征解脱和成就。诗人听说朋友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对于那些用来渡河的工具(比喻为世间的学问),再怎么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整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对佛法深刻理解,以及他认为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应当超越表面的学习,寻找内在的觉悟。
高楼错如绣,大道平如水。
裘马彼何人,经过赵与李。
斗鸡入南坊,蹴鞠归下里。
几群珠履随,十丈香尘起。
横冲丞相车,唾骂金吾子。
自倚椒房亲,骄矜极奢侈。
一朝恩爱夺,门径生荆杞。
谁言大道平,往往催辀死。
衙斋坐岁晏,西园草木腓。
倚石抚孤松,苍干何崔巍。
闲披薜妇传,殉夫竟同归。
激我侠烈肠,悲歌欲沾衣。
松风鸣谡谡,倒卷严霜飞。
愁云自西来,白日惨无晖。
人生孰不死,此节古今稀。
何地堪为葬,当在华山畿。
何物堪为奠,当采首阳薇。
魂缠青陵蝶,伴逐湘江妃。
昔年两掬泪,应变为珠玑。
双龙终会合,地下启重帏。
一坯掩香骨,千载留音徽。
寄语须眉子,胡多习脂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