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蹊晓露湿丛兰,秋半金风了不寒。
石抱土生奇树瘦,径穿云出小天宽。
暗泉声是东阳乐,翠柏舞为瑶岛鸾。
不羡仙都结遐想,每来初地惬清欢。
仄蹊晓露湿丛兰,秋半金风了不寒。
石抱土生奇树瘦,径穿云出小天宽。
暗泉声是东阳乐,翠柏舞为瑶岛鸾。
不羡仙都结遐想,每来初地惬清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探访天成寺的生动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中景致的幽静与清雅。首句“仄蹊晓露湿丛兰”描绘了小径上晨露沾湿丛生兰花的情景,透露出清晨的清新与湿润。接着,“秋半金风了不寒”一句,点明季节为秋季,微风吹过,虽有凉意却并不寒冷,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气候氛围。
“石抱土生奇树瘦,径穿云出小天宽”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石头怀抱泥土生长着形态奇特的树木,小径穿过云雾,仿佛通向一个更为开阔的小天地,充满了神秘与宁静之美。
“暗泉声是东阳乐,翠柏舞为瑶岛鸾”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绘,将自然界的声响与形象化为艺术化的表达。暗流涌动的声音如同东阳的音乐,翠绿的柏树在云雾中翩翩起舞,宛如瑶池中的鸾鸟,增添了诗作的浪漫与想象色彩。
最后,“不羡仙都结遐想,每来初地惬清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环境的喜爱与向往,不追求仙境般的虚幻,而是享受于眼前的这片净土,每一次来访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天成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清幽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妍红棠棣妆,弱绿蔷薇枝。
小风一再来,飘飖随舞衣。
吴下妩芳槛,峡中满荒陂。
佳人堕空谷,皎皎白驹诗。
青青涧上松,郁郁涧底柏。
松森上曾云,柏局抱幽石。
偃植虽不同,臭味乃相得。
千霜与百雪,偶立众芳侧。
众芳岂不好,岁晏扫无迹。
广厦罩群木,万牛挽山泽。
松材可世用,攀援入王国。
草木岂有情,亦复念离析。
君看此翠柏,错莫无颜色。
孤阴愁月夜,独籁怨风夕。
苍官何当归,相望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