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池塘景象,远离尘嚣,连马匹下榻也似置身于山中,给人以超然物外之感。诗中的“明公”有着高远的思想,在此地便决定长久停留。诗人借着兴致随手携带一壶酒,用荷叶作为酒盏,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悠闲情怀。
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竹藤蜿蜒如蛇,水流侵墙长成苔藓,以及幽深处的鸟儿不识人间往事,只在时而至时拂过行人的帽子,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
“沿流路若穷”一句,则透露出诗人漫步于溪流之旁,虽路途似乎走到尽头,但行进中仍旧觉得路程尚远。最后,“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两句,更形象地表达了时间在不同空间的感知差异。
诗人的自我怜悯,以及对物质世界的简单写照,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胸怀。而“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则是诗人通过这次游园的经历,触发了对古代隐逸之士嵇康的怀念,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峨峨承华居,所任必端良。
我后眷储幄,资贤辅少阳。
入则以道谕,出则以义匡。
自省乏秀望,安能俪圭璋。
秋实信靡效,春华恐不扬。
嘉会符九日,式宴序东堂。
肃肃天宇旷,邕邕群雁翔。
饮酒过三爵,登歌应重光。
吾兄嘉令节,众宾庆道昌。
褒词逾华衮,竣谊明秋霜。
箴往述召吕,勖今称韦张。
陈力而就列,庶几视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