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
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
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
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
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雨后天气变化的景象。开篇“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两句,通过对夜晚雷声如翻江倒海、瓦片纷飞,以及白日渐明、山色如被般覆盖的描述,展示了雨势初现减弱之态。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期待晴朗天气的愿望。
继而“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两句,则进一步描绘出即将到来的晴空,但又担忧着天色未稳,恐怕一旦日出便又被烈日曝晒。这里的“基础湿润”的“础”,指的是大地,而“云生足”则隐喻着雨云尚未完全散去,仍有再次聚集成阴的可能。
下片“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两句,用了看待蚂蚁聚集和水波荡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细微观察,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晴空所持有的期待与不安。蚂蚁的聚集往往被认为是预兆晴好的征象,而“浮沤”则形容水面的波纹,暗示着风平浪静。
最后两句“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诗人表达了对晴空的渴望,不再询问那位负责天气预报的黄衣使者(古代指负责观察天象的人),而是直接向自然界发出请求。这里的“鸟乌”指的是乌鸦,古人相信乌鸦能预知天气变化,因此诗人在乌鸦的叫声中寻求对晴朗天气到来的确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久雨之后那短暂而又渺茫的晴空所持有的复杂情绪。
汉时长安雪一丈,少陵有诗不吾诳。
今年广陵雪一尺,忍寒长作缩龟状。
从来穷巷说多泥,自是泥深劳拄杖。
闭门不出动经旬,出门无路将何向。
故人乃遗咫尺书,远祝长须问无恙。
湿薪如桂米如珠,有突不黔旦逾望。
但携古鼎烧黄连,香穗流珠凝碧帐。
?崒窗间石数峰,气凌太华嵩衡上。
黄杨冬青压馀滋,碧幢羽盖排仙仗。
蒿庐赖有此清绝,兴来何用山阴访。
飞鸿似带燕山书,重冰怕结黄河浪。
玄冥得意愈自娇,岁律回春未全壮。
吾君曲轸天下寒,语到三军真挟纩。
自怜难备绝域使,规模但可山中相。
起来举手祝羲车,何日金篦开眼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