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绿杨堤,有个莺啼,声声传恨入幽闺。
闺里佳人惊睡起,泪湿眉低。
莫把此情题,天也悲悽,沧江东下夕阳西。
华发不知人别苦,随意萋萋。
门外绿杨堤,有个莺啼,声声传恨入幽闺。
闺里佳人惊睡起,泪湿眉低。
莫把此情题,天也悲悽,沧江东下夕阳西。
华发不知人别苦,随意萋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离别的场景。"门外绿杨堤,有个莺啼",以生动的景物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绿杨堤边,黄莺哀啼,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声声传恨入幽闺",这声音穿透了闺房,触动了闺中女子的心弦,她从梦中惊醒,"泪湿眉低",表达了深深的愁苦和无奈。
"莫把此情题",女子劝告自己不要将这份离愁刻录下来,因为连天都在为之悲泣,"天也悲悽",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沉重。"沧江东下夕阳西",借景抒情,江水东流,夕阳西沉,象征着时光无情,离别无法挽回。最后,"华发不知人别苦,随意萋萋",女子感叹自己在岁月流逝中,已不再年轻,却仍承受着离别的痛苦,草木的茂盛反衬出内心的孤寂。
整体来看,这首《卖花声》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景物烘托,展现了元末明初刘基对于离别之苦的独特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烟树瓜洲岸。
望旌旗、猎猎摇空,故人天远。
不似沙鸥飞得渡,直到雕鞍侧畔。
但徙倚、危阑目断。
自古钟情须我辈,况人间、万事思量遍。
涛似雪,风如箭。
扬州十里朱帘卷。
想桃根桃叶,依稀旧家庭院。
谁把青红吹到眼,知有醉翁局段。
便回首、舟移帆转。
渺渺江波愁未了,正淮山、日幕云撩乱。
阁酒盏,倚歌扇。
了却儿痴外。
撰园林、亭台馆榭,谩当吾世。
红楯朱桥相映带,人在百花丛里。
更依约、垂杨衬水。
桧柏芙蓉橙桂菊,也还须、收拾秋冬意。
闲坐久,忽惊起。
繁华寂寞千年地。
便渊明、桃源记在,几人知此。
双手上还银菟印,趁得东风行李。
看鄮岭、鄞江澄霁。
从此归欤无一欠,但君恩、天大难酬耳。
嗟倦鸟,投林志。
一笑春无语。
但园林、阴阴绿树,老红三数。
底事东风犹自妒,片片狂飞乱舞。
便燕懒、莺残初起。
芍药荼还又是,仗何人、说与司花女。
将岁月,浪如许。
悠悠倦客停江渚。
寄扁舟、浮云荡月,棹烟帆雨。
留得闲言闲语在,可是卿卿记取。
待尽把、愁肠说与。
泛梗浮萍无定准,怕吴鳞、楚雁成离阻。
歌未了,恨如缕。
宇宙原无外。
问当年、渠缘底事,强逃人世。
争心刘郎栽种后,长恁玄都观里。
何用羡、武陵溪水。
一见桃花还一笑,领春工、千古无穷意。
儿女恨,且收起。
洞中空阔多闲地。
但人闲、羊肠九折,未能如此。
我已衰翁君渐老,那复颠张醉李。
看翻覆、雨阴风霁。
捱得清和时候了,舣扁舟、只待归来耳。
惟处静,解吾志。
晚打西江渡。
便抬头、严城鼓角,乱烟深处。
无限珠玑双手接,颇觉奚囊暴富。
强载月、空舟回去。
劝子不须忧百草,四周维、自著灵鳌柱。
互今古,只如许。
杭州直北还乡路。
想山中、猿呼鹿啸,鹭翔鸥舞。
尽道翁归真个也,只怕颜容非故。
愿从此、耕云钓雨。
盘谷幽深空谷杳,但书来、时寄相思句。
千里外,镇延伫。
月绽浮云里。
未须臾、长风扫荡,碧空如水。
谁在冰壶玉界上,眇视征蛮战蚁。
便弃掷、尘寰脱屣。
絺葛清冷紧袖冷,露华浓、暗袭人肌理。
和酷暑,争些气。
谯楼漏转三更二。
夜沈沈、经星纬宿,换垣移市。
万籁渐生秋意思,时节那堪屈指。
奈投老、未酬归计。
矫首高天天不应,忽林梢、睡鹊惊飞起。
同一梦,我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