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入正定,诸尘三昧起。
诸尘入正定,一尘三昧起。
三昧与正受,土块泥里洗。咦,白日堂堂眼见鬼。
非不非,是不是。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午丁未天河水。
一尘入正定,诸尘三昧起。
诸尘入正定,一尘三昧起。
三昧与正受,土块泥里洗。咦,白日堂堂眼见鬼。
非不非,是不是。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午丁未天河水。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普宁的作品,属于禅宗的偈颂体裁。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的内心体验和对世间万象的理解。
"一尘入正定,诸尘三昧起",这里的“一尘”象征着世俗的烦恼或尘世的干扰,“正定”则代表禅定的心境,意味着当烦恼进入禅定状态时,反而激发了对修行更深的认识。“诸尘入正定,一尘三昧起”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昧与正受,土块泥里洗",三昧是佛教术语,意为定慧双修,此处表示通过禅定洗涤心灵,去除尘垢。"白日堂堂眼见鬼",形象地描绘出在清明的心境下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即使是看似平常的事物也可能揭示出不寻常的真相。
"非不非,是不是",这是对是非观念的超越,表达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观。最后两句"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午丁未天河水",可能是借用了干支纪年法,象征时间的流转和宇宙的规律,也暗示了修行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求真理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
小倚银屏侧。偷眼觑、斜阳楼阁,红丝绣出。
诉尽痴情诗一纸,燕子偏能衔得。
生只愿、成灰成骨。
似水年华飘泊也,替麝香、青写愁痕迹。
叹此事,真凄绝。歌残玉树伤时节。
没奈何、酒浇红豆,临波争掷。
文采南朝今渺矣,一一胸前扪历。
忽听得、紫箫声咽。
侬是朱兰难著土,被东风、点点吹成血。
那忍对,伊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