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并序·其二十三》
《诗并序·其二十三》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寺内数个尼,各各事威仪。

本是俗人女,出家挂佛衣。

徒众数十个,诠择补纲维。

一一依佛教,五事总合知。

莫看他破戒,身自牢住持。

佛殿元不识,损坏法与衣。

常住无贮积,家人受寒饥。

众厨空安灶,粗饭当房炊。

只求多财富,馀事且随宜。

富者相过重,贫者往还稀。

但知一日乐,忘却百年饥。

不采生缘瘦,唯愿当身肥。

今多损却宝,来生更若为?

(0)
鉴赏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二十三)》。诗中描绘了寺庙中尼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世俗的欲望,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出家人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矛盾。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尼姑们各自遵循佛教礼仪,出家挂佛衣,虽为出家人,但仍保留着世俗的女性身份。接着,诗中提到她们在僧团中的地位和职责,强调了佛教对她们行为的规范。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这些尼姑内心的矛盾:她们表面上遵守佛教教义,但实际上却渴望财富,忽视了佛法的真谛。

诗中通过对比“破戒”与“身自牢住持”的尼姑形象,展现了她们在追求物质满足与精神信仰之间的挣扎。同时,也讽刺了她们对寺庙财产的管理不善,导致常住缺乏储积,影响了僧众的生活。进一步地,诗中通过描述厨房的空置和粗劣的食物,暗示了僧团生活的艰苦,以及尼姑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与实际生活条件的反差。

最后,诗以“今多损却宝,来生更若为?”结尾,表达了对尼姑们当前行为后果的深思,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这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唐代僧侣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财富和精神追求的复杂态度。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感事,寄杨广文鸿图翁三首·其三

低眉短气是儒绅,我已因人付笑嚬。

卧榻唯将书作伴,浮家不与世为亲。

深渊无处舒蟠蛰,勺水何妨寄泳鳞。

且幸苍天庇閒散,炎灰安稳远昆岷。

(0)

日本杂事诗·其五十九

捧书长跪藉红毹,吟罢拈针弄绣襦。

归向爷娘索花果,偷闲钩出地球图。

(0)

日本杂事诗·其五

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别有天。

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

(0)

寄题陈氏峥庐·其一

前者主人翁,我曾侍杖履。

后者继主人,雁行我兄弟。

滔滔大江流,前水复后水。

一息不停留,百川互输委。

翁昔笑倚栏,早识生灭理。

蓬蓬马鬣高,万古藏于是。

一官甫归来,乃无托足地。

生当大乱时,忠贤或祈死。

人至以死祈,世事可知矣!

嗟嗟我华种,受生即患始。

尽是无父人,呼天失怙恃。

弱肉供强食,谁能保没齿?

翁今顺化去,万事责可已。

呼龙下大荒,倘作神游戏。

屋后《瘗鹤铭》,是翁记默示。

价前红杜鹃,是子所染泪。

鹤冢鹃巢间,乃我寄题字。

揣翁垂爱心,万一肯留视。

(0)

天津纪乱十二首·其六

广募楼罗历,夸强曳落河。

摩云飞白燕,出地叫苍鹅。

空手婆猴技,齐声天马歌。

赤流呜咽水,犹逞剑横磨。

(0)

己亥续怀人诗·其十九

少年罪状在《金荃》,中岁骖鸾便学仙。

《魂北》、《魂南》今哭遍,再倾泪海哭桑田。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元稹 耶律楚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