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石危如坠,枯桐死不春。
雾深云有虎,茅动故愁人。
破屋潜饥妪,荒祠画怪神。
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
飞石危如坠,枯桐死不春。
雾深云有虎,茅动故愁人。
破屋潜饥妪,荒祠画怪神。
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萧瑟冷清的秋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开篇“飞石危如坠”、“枯桐死不春”,形象地描绘出山石陡峭、树木凋零的荒凉景象,显示出一种动荡不安和生机受损的情态。
接下来的“雾深云有虎”、“茅动故愁人”则是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雾气缭绕、云中隐现的猛兽形象,可能暗示着诗人对未知或危险的感受。而“茅动”一词,则让人联想到草木摇曳之下,可能隐藏着某种生命的迹象,或是某种不易觉察的情绪。
中间两句“破屋潜饥妪”、“荒祠画怪神”,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荒凉与孤寂感。破败的房屋里可能藏匿着饥饿的生命,而废弃的祠堂上则有怪诞的图腾,这些景象共同构筑了一种荒凉、凄清且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末尾两句“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则直接描绘了诗人在这萧瑟秋天中行走的情形。牵引着一匹瘦弱的马,诗人的身体因劳累而渗出冷汗,这种生理上的感受与之前的自然景物形成呼应,共同传达了一种艰辛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荒凉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下的内心体验和身体感受,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忧愁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