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解见知皆是垢,声闻缘觉总为尘。
洗心涤虑禅天净,凡圣齐瞻慧日明。
学解见知皆是垢,声闻缘觉总为尘。
洗心涤虑禅天净,凡圣齐瞻慧日明。
此诗以“学解见知皆是垢,声闻缘觉总为尘”开篇,揭示了对知识和认知的深刻反思。在佛教中,“垢”象征着烦恼和束缚,而“尘”则比喻世俗的杂念。这两句诗表明,即便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若不加以净化和提升,也如同垢和尘一样,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接着,“洗心涤虑禅天净,凡圣齐瞻慧日明”两句,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清明。禅宗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净化,通过冥想和修行,去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在这里,“禅天净”意味着心灵的清净,“凡圣齐瞻慧日明”则表示无论凡人还是圣贤,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都能看到真理的光明,体现了佛法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在追求精神净化和智慧提升过程中的共通之处,以及最终目标的统一性。它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知识和身份,深入内心,寻求真正的自我觉醒和精神的自由。
嫩寒沁,帘喧燕子,棹阻桃叶。浓碧黏天半活。
斜阳到槛渐灭。早禁惯、凄凉秋被叠。
水沈烬、心缕长结。
甚载酒寻春又婪尾,芳尊竟空撇。悲切。
醉眠梦也无辍。傍翠柳朝骢,鸣珂路、宛转笳吹咽。
伤断袂前尘,花下轻别。凤钗易折。
临镜铜、还忆西楼园月。红蚁分疆馀千垤。
槐阴战鼓酣未竭。更微雨、残梨霏似雪。
镇长对、绿苑沈沈,蕙讯寂、雕栊倚遍低徊绝。
夜来微雨,庭草回新绿。
流莺为谁啼老,劝秉西窗烛。
无处堪容小隐,翠筱森如玉。
行窝权筑,穷途休管,肯学当年步兵哭。
长安闻到似弈,冷劫留残局。
槐国几换春秋,梦影飙轮速。
何似金尊酒满,一醉陶然足。高歌林谷。
斜阳今古,曾照伊谁旧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