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碎玉已收声,窗纸生红喜得晴。
旭日乍烘春雪艳,东风缓送晓云轻。
童寒扫径频呵手,雀暖争枝互斗鸣。
为忆探梅曾策蹇,璚瑶踏遍觅诗程。
夜来碎玉已收声,窗纸生红喜得晴。
旭日乍烘春雪艳,东风缓送晓云轻。
童寒扫径频呵手,雀暖争枝互斗鸣。
为忆探梅曾策蹇,璚瑶踏遍觅诗程。
这首《雪晴》描绘了初晴之日,雪后初霁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首句“夜来碎玉已收声”,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雪花比作“碎玉”,形象地描绘了夜晚雪花飘落的情景,同时“收声”二字则暗示了夜间的宁静与雪落的悄无声息。接下来,“窗纸生红喜得晴”一句,通过“生红”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阳光初照时,窗户纸上映出红色光影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喜悦的情绪,预示着天气即将转晴。
“旭日乍烘春雪艳,东风缓送晓云轻”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色。旭日初升,映照在尚未完全消融的春雪上,显得格外艳丽;而东风轻拂,缓缓驱散了清晨的薄云,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童寒扫径频呵手,雀暖争枝互斗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孩子们在寒冷中清扫积雪,不时地搓手取暖,体现了他们对劳动的参与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小鸟们在树枝间跳跃嬉戏,相互鸣叫,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
最后一句“为忆探梅曾策蹇,璚瑶踏遍觅诗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寻找灵感的渴望。他回忆起曾经为了探寻梅花的踪迹,策马疾行,踏遍山川,寻找诗歌创作的源泉。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执着与热情。
综上所述,《雪晴》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