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宿石霜山前庄梦拜普贤像明日到院见壁间画如所梦有作》
《宿石霜山前庄梦拜普贤像明日到院见壁间画如所梦有作》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十幅蛾眉紫翠寒,何人逸想发毫端。

匆惊瑞色云间相,曾向清宵梦里看。

影像不真心自寂,悟迷无隔指空弹。

了然一念非新故,我与群生入正观。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奇妙的梦境与现实的交汇,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中普贤菩萨的深刻敬仰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探索。

首联“十幅蛾眉紫翠寒,何人逸想发毫端”以“十幅蛾眉紫翠寒”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普贤菩萨的形象比作十幅画中的峨眉山,紫翠之色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寒冷的氛围,暗示着普贤菩萨超凡脱俗的存在。紧接着,“何人逸想发毫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普贤菩萨的想象与敬仰,仿佛是心灵深处的逸想在笔尖流淌,展现出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颔联“匆惊瑞色云间相,曾向清宵梦里看”进一步深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联系。诗人似乎在梦中见到了普贤菩萨的瑞色,与云间相映成趣,但又不觉惊扰,反而在清醒时分也曾在梦中见过。这既是对梦境的回忆,也是对普贤菩萨形象的深刻印象,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向往。

颈联“影像不真心自寂,悟迷无隔指空弹”则转入对内心世界的探讨。诗人认为,虽然梦境中的影像看似真实,但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解脱。通过“悟迷无隔”,诗人表达了对迷惑与真理之间界限的思考,指出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消除一切隔阂,如同手指轻轻弹奏空中的琴弦,没有实体却能引发共鸣。这里蕴含了对佛法智慧的深刻领悟,即通过内心的修行,可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尾联“了然一念非新故,我与群生入正观”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觉醒与正念的重要性。诗人认为,每一个念头都是自然流露,无所谓新旧,重要的是如何以正念面对生活。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众生一同进入正观的愿望,即希望与所有生命共同体验和理解佛法的真谛,体现了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教精神。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普贤菩萨的崇敬之情和对佛法智慧的深刻体悟,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希望与众生共享佛法之光的美好愿望。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北桥离席留别赵州诸子

漂泊犹戎旅,羁栖且岁年。

又伤南浦别,重醉北桥边。

烟树环江浒,风花簇野筵。

乡心那可问,愁思绕离弦。

(0)

踏莎行.夜饯良谋进士入函谷已已

画阁东头,荼蘼架底。一轮明月天如洗。

潘安年少更多才,马卿抱病春尤剧。

愁溢朱醅,情添绿绮。天涯易落骊歌泪。

说明朝、人渡灞陵桥,梦魂随绕函关去。

(0)

云中道

景物边城异,多愁旅更增。

风高闻昼柝,日薄结秋冰。

渡水愁沙陷,登山畏石崩。

晚来孤馆宿,燃木即为灯。

(0)

王与时方伯求予制濂溪巾兼作小句赠之

角巾一笑有真意,云物相看水石间。

要得平生二三友,天应留取卧青山。

(0)

和文徵明除夜见寄

节序惊心每忆家,小窗无奈客愁赊。

风前布褐穷难送,梦里江湖鬓未华。

香滑春盘堆菜甲,煖分岁酒媚椒花。

浮云西北应还念,坐对寒灯夜画沙。

(0)

卜居一首柬甘泉山人

岁晚卜居草堂静,长日晏坐人迹稀。

梅花不开冻云合,雪片忽堕山鹊飞。

春杯到手何意味,江风隔岸吹客衣。

归来道路不须问,云谷丈人还可依。

(0)
诗词分类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诗人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毛奇龄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王昌龄 张栻 郑刚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