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琦(君玉)的《喜雨第三篇》。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去年干旱的忧虑,以及对今年雨水降临的喜悦之情。
开篇“去年八月喜无云”,诗人回忆起去年八月没有云彩的日子,预示着可能的干旱。接着,“我从北来忧颇殷”表达出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可能带来的粮食短缺和生活困难的担忧。
“时冬刈禾得半实,又有稗子插其真”描述了冬季收割时,仅能收获一半的稻谷,还有杂草混入其中,暗示了收成的不理想。随后,“城中井泉到底竭,百家出汲江之滨”描绘了城市中的井水干涸,人们不得不前往江边取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干旱的影响。
“我志去官箭在彀,如笋谢箨未离身”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避世的想法,但如同笋壳尚未完全脱落,仍有束缚。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弃置百责无一可,倚毗一老有馀亲”表明诗人放弃了许多责任,只剩下一位年老的亲人相伴。这种简朴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妥协。
“十月寒风吹捲地,鱼龙结蛰无经济”描述了寒冷的冬天,鱼龙都藏匿起来,没有生机。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象征着社会的萧条与无力。
“千山明峭多霁色,四泽空县断阴气”描绘了冬天的山川明亮而峭拔,天空晴朗,四面的湖泊也显得空旷,没有阴霾。这与前面的描述形成对比,预示着转机的到来。
“以首触石求石知,大冬祷雨无乃似”表达了诗人通过触摸石头来祈求雨水的降临,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祈祷。
“岂期诚信无阴阳,举手加额雨骤至”表示出诗人对雨水的突然到来感到惊喜,认为这是诚信的表现,不论天气如何,雨水都会如期而至。
“海郊磥砢十丈强,壸山东南土愈刚”描绘了海边的岩石高耸,壸山的土壤更加坚硬,预示着土地的肥沃和丰收的可能性。
“麦子下地一旬发,野人期作三月粮”说明麦子在土地上生长迅速,农民期待着三月能收获足够的粮食。
“造化膏泽重伤惠,樽栉未肯来泱泱”表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同时也担心雨水过多导致洪水。
“春晴又复成亢烈,癸酉之忧未能忘”提到春天的晴朗天气再次变得炎热,诗人对之前的干旱担忧仍未消除。
“郡前父老满道白,谓今䃫谷钱两百”描述了郡前的老百姓满街哀叹,因为需要支付两百两白银的谷物税。
“黄睛富民有红腐,翕缩不粜窥我逼”指出富有的黄眼睛商人囤积粮食,不愿意出售,让贫困的人们感到压力。
“眼前饥疮聊自扪,后若更饥易子食”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如果再发生饥荒,人们可能会互相残食。
“天听为闻作云雾,叆叇如商雨分数”表示天意已明,将降下雨水,如商人的雨量均匀。
“终见雷霆击东海,雨点骤白无行路”预示着最终会见到雷电击打东海,带来密集的白色雨点。
“野妇赤脚走远塍,归牛翘鼻浮荒渡”描绘了妇女赤脚在田间奔跑,归家的牛鼻孔向上,渡过荒凉的河流。
“舍南舍北飞属玉,禾如青油泼农目”形容南北方的鸟儿在空中飞翔,稻田绿油油的,让农民的眼睛为之亮起。
“今年贾楚定不施,秋米上仓敢亏斛”表达了对今年丰收的期待,秋天的粮食会上仓,不会有任何损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中蕴含了对雨水的渴望、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