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辇横江一苇通,青山聊此凿玄宫。
兵戈不救长河外,剑履终沈瀚海东。
末路强胡休自得,中兴诸将果谁雄。
当年定鼎虚筹策,千古愁云泣梓桐。
玉辇横江一苇通,青山聊此凿玄宫。
兵戈不救长河外,剑履终沈瀚海东。
末路强胡休自得,中兴诸将果谁雄。
当年定鼎虚筹策,千古愁云泣梓桐。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宋陵》描绘了历史沧桑与壮志未酬的感慨。首句“玉辇横江一苇通”,以玉辇渡江和一苇承载的轻盈意象,暗示了宋朝皇室的迁移与衰落,江面的开阔与舟行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青山聊此凿玄宫”暗指宋陵的建立,虽在青山之中,却寓含着亡国后的无奈与哀思。
“兵戈不救长河外,剑履终沈瀚海东”两句,表达了对宋朝军队无力抵御外敌入侵,最终败退边疆,甚至皇帝陵寝都未能免遭沉没的命运的悲叹。诗人借此批评了朝廷的无能和将领的怯懦。
“末路强胡休自得,中兴诸将果谁雄”是对强敌的警告和对中兴将领的期待,希望后人能从中吸取教训,寻觅真正的英雄人物来振兴国家。
最后,“当年定鼎虚筹策,千古愁云泣梓桐”总结全诗,指出即便有当初的宏大规划,也无法改变历史的悲剧,只有那梓桐(古代宫殿常用材料,此处象征皇权)下的愁云,长久地笼罩着宋陵,令人感怀不已。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借宋陵的历史遗迹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史家笔触和深刻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