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吞六国,蚕食下山东。
燕丹求壮士,易水歌悲风。
慷慨入咸阳,积诚贯白虹。
千金怀匕首,督亢图易穷。
报秦计不就,倚柱气何雄。
智哉张子房,潜击秦沙中。
十日索不得,翊汉成大功。
秦皇吞六国,蚕食下山东。
燕丹求壮士,易水歌悲风。
慷慨入咸阳,积诚贯白虹。
千金怀匕首,督亢图易穷。
报秦计不就,倚柱气何雄。
智哉张子房,潜击秦沙中。
十日索不得,翊汉成大功。
这首明代诗人佘翔的《咏史十首(其四)荆轲》以简洁的语言回顾了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首句“秦皇吞六国,蚕食下山东”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气势,如同蚕食般逐步扩张领土。接着,“燕丹求壮士,易水歌悲风”聚焦在燕太子丹招募荆轲的场景,易水边的悲壮歌声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壮烈行动。
“慷慨入咸阳,积诚贯白虹”赞扬荆轲的英勇无畏,他的忠诚和决心直抵白虹,象征着他的壮志。然而,“千金怀匕首,督亢图易穷”暗示了刺杀计划的艰难与复杂,尽管荆轲怀揣利器,但最终未能成功。“报秦计不就,倚柱气何雄”表达了荆轲失败后的悲壮,倚柱而立,气概非凡。
最后两句“智哉张子房,潜击秦沙中。十日索不得,翊汉成大功”转向了历史的另一面,称赞张良的智谋,他在暗中策划,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成就了大业。整首诗通过对比荆轲的悲剧与张良的成功,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