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还照浣花西,千载公神一主栖。
遗句我今粗领会,见贤谁此不思齐。
共知诗史宗三百,可但规模扫六迷。
人去溪山风月在,枫林依旧子规啼。
草堂还照浣花西,千载公神一主栖。
遗句我今粗领会,见贤谁此不思齐。
共知诗史宗三百,可但规模扫六迷。
人去溪山风月在,枫林依旧子规啼。
这首诗是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成都草堂的追忆与赞颂。张诩通过“草堂还照浣花西,千载公神一主栖”两句,巧妙地将杜甫与他的草堂紧密联系起来,跨越千年,仿佛杜甫的灵魂依然栖息于此。接下来,“遗句我今粗领会,见贤谁此不思齐”,表达了诗人对杜甫诗歌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敬仰之情,认为见到如此贤能之人,怎能不心生向往,努力向其看齐。
“共知诗史宗三百,可但规模扫六迷”则进一步强调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卓越成就,其作品更是后世学习的典范。最后,“人去溪山风月在,枫林依旧子规啼”以景结情,描绘出杜甫离开后,溪山风月依旧,枫林中子规鸟的啼鸣似乎在诉说着对诗人的怀念,营造了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让人不禁对杜甫及其作品产生无限遐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杜甫及其草堂的深情回忆,展现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传达了对古典文学艺术的深深热爱与追求。
已矣君休说。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
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
腥血洒、触人毛发。
海国孤臣偏慷慨,挽长戈、屹指金鳌月。
鲸背上,风萧瑟。沧桑事远流传别。
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
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
谁识是、头行脰绝。
好为崖山传实录,配忆翁、心史书函铁。
石易烂,纸难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