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废的乡村景象,通过对比古今的生活状况,抒发了对农民困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客行野田间,此屋皆闭户"直接描绘出一幅人迹罕至、房舍荒废的画面,接着通过"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揭示了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转而经商以求生存的无奈。
诗中的"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明确指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公正现象,官府对商人征税较轻,而对农民则征税较重,加之于农民身上的劳役,更是加剧了他们的负担。"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则表现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道路扩张至田野。
接下来的"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可能是在比喻官员和富商们如何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物资的短缺。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古代一人耕种三人吃尚且不足的艰难生活,与现在千家万户无一把锄犁的绝境,强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农民困境的同情。"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个人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生的忧虑。
最后两句"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则是在哀求天降甘露以救民于水火之中,这里的"烝黎"指的是饥饿的人们,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反映出唐代社会经济问题,如土地兼并、官府税收不均等,以及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困苦。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于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生存状态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