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
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
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
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
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
何当共巾履,一笑破群忧。
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
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
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
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
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
何当共巾履,一笑破群忧。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表明诗人顺应自然的流动,偶遇障碍,也只是暂时停留,随即继续前行的旅程。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自在追求的态度。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则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景象,云雾缭绕之中,隐现着一间禅房,这里面的"幽"字,不仅形容了空间的深远,更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宁静。
接下来的"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水面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映照着秋天渐渐凋敝的草木,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
诗人在问"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时,似乎是在探寻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腰印"则可能是指诗人特有的品行或气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至于"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这句话明显是在提及某个特殊时刻与朋友之间的约定,而当兴致盎然之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归于平淡,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最后两句"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则是对夜晚景色的描绘。"飞盖"可能指的是行走时所乘坐的轿子,而"华月"则形容了明亮而美丽的月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净无为的夜晚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