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禾将槁,天公一雨苏。
旱时苗化草,稔后米如珠。
食足安田里,年饥死路衢。
丰凶才反手,扪腹愧微躯。
六月禾将槁,天公一雨苏。
旱时苗化草,稔后米如珠。
食足安田里,年饥死路衢。
丰凶才反手,扪腹愧微躯。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经历旱季后对雨水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六月禾将槁"写出了夏季农作物因干旱而接近枯萎的困境,"天公一雨苏"则生动展现了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仿佛天地之力复苏了生机。接下来的"旱时苗化草,稔后米如珠"通过对比,形象地表现出雨后的作物茁壮成长,稻谷饱满如同珍珠,预示着大丰收的到来。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于丰年带来的社会影响:"食足安田里,年饥死路衢",粮食充足使得乡间安宁,而饥荒时期则可能使道路上充斥着饿死者。这种对比揭示了丰收与饥荒的巨大反差,以及丰收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丰凶才反手,扪腹愧微躯",诗人感慨丰收与歉收之间的转换如此容易,丰收时自己感到庆幸,但想到仍有贫苦之人,不禁内心愧疚,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自我反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深意,体现了宋代诗人姜特立关注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怀。
海国秋生早。向晚来、潇潇疏雨,濛濛斜照。
不耐罗衣凉似水,弹指中元过了。
添一种、悲秋怀抱。
往事凄凉频入梦,梦回时、彻夜虫声闹。
灯焰小,窗纸晓。愁来窗下翻残稿。
感知音、般般怜惜,同心同调。
天半龙门高许入,也算三生修到。
□到此、闲愁都扫。
准备花前联雅集,算良辰、只有中秋好。
金缕奏,玉尊倒。
天风海水,讶如椽大笔,压他秦柳。
那得珍珠千万斛,撒向蛮笺乱走。
手捉蛟虬,脚翻鹦鹉,当代知谁偶。
狂吟高唱,一声声彻牛斗。
休叹锈斧轻抛,朱门客散,云气成苍狗。
馀事千秋夸盛业,金印何须悬肘。
丝竹闲情,莼鲈俊味,天待公消受。
旗亭画壁,谪仙也合低首。
避世婵娟子,小住吴根,一度桑尘幻。
瘗恨年徂,娥碑芬卷凄惋。
仿北体书,拨钗痕画,没骨笔花惊换。
湘栊远生香,更寄晶奁斑管。编摩老子羁怀砚。
北楼偏怆,旧闺艺苑。擎掌谁练,珠抛寻向蛾茧。
赋别魂、才替江淹。泪墨共寒淞流,潸图莫卷。
拚媵几行愁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