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欲度溪岸高,江门丈人放步牢。
脚底太行开几片,秋风随处洒鸿毛。
一木欲度溪岸高,江门丈人放步牢。
脚底太行开几片,秋风随处洒鸿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首句"一木欲度溪岸高",以一棵树木试图横跨溪流的高岸为引子,展现了画面的动态感。"江门丈人放步牢","丈人"是对年长者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桥边的老者,他稳稳地站立,仿佛在守护着这道桥梁,"放步牢"形象地刻画了他的坚定与沉着。
接下来两句"脚底太行开几片,秋风随处洒鸿毛"进一步描绘了场景的壮丽。"太行"是山名,诗人通过想象,似乎能看到丈人在山脚下用力踩实大地,仿佛他的脚步打开了太行山脉的一部分。而"秋风随处洒鸿毛"则借秋风轻拂,暗示时光流转,也暗喻丈人的坚韧如同鸿毛般轻盈,却能承载岁月的沉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小桥为背景,通过丈人的形象,寓言式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陈献章的笔触简洁而富有深意,展现出明代文人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
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
何处最宜山,奇峰出短墙。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
隔帘见幽壑,入户飞层冈。
枯藤与古木,掩映多奇光。
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
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
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
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
明月出远岫,秋峰群相望。
何人最宜山,先生称古狂。
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
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
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
斯景与斯人,是名宜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