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锻炉中百怨门,哲人虽往典刑存。
扫除临济实头谤,称赏黄龙的骨孙。
梦泽于菟三口视,丹山雏凤九苞文。
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波心两岸闻。
万锻炉中百怨门,哲人虽往典刑存。
扫除临济实头谤,称赏黄龙的骨孙。
梦泽于菟三口视,丹山雏凤九苞文。
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波心两岸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送净心大师住温州江心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展现了对净心大师高尚品德与精神追求的赞美。
首联“万锻炉中百怨门,哲人虽往典刑存”以“万锻炉”象征修炼与磨砺的过程,而“百怨门”则暗示了修行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哲人虽然已逝,但其留下的道德典范依然存在,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颔联“扫除临济实头谤,称赏黄龙的骨孙”进一步赞扬净心大师,指出他能清除误解与偏见,如同扫除障碍,同时高度评价他的修为与传承,比作黄龙的后代,寓意其精神与智慧的延续。
颈联“梦泽于菟三口视,丹山雏凤九苞文”运用自然界的意象,将净心大师比作观察事物的敏锐之眼(梦泽于菟),以及拥有华丽羽毛的凤凰雏鸟,形象地描绘出其洞察力与美好品质。
尾联“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波心两岸闻”表达了对净心大师离去的不舍与怀念,同时暗示其精神与教诲如同美妙的音乐,即使在远离的地方也能被人们听到,展现出深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净心大师品格与成就的赞美,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精神追求与内在力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其离去的哀思与敬仰之情。
秋景平分,银蟾乍涌,帘幕重重低卷。
碧杜红阑,何处玉箫声缓。
况寄与、班女新愁,只合付、谢郎雕管。
恁迢遥、千里相随,萧萧落木赋情远。
天末净扫纤翳,丛桂飘来别院。晚香零乱。
稽首姮娥,谁叩广寒宫殿?
想此际、一片清光,照人间、万般恩怨。
只天涯,倦侣孤吟,画屏离思满。
野店传钲,任荒鸡唱尽,催人长道。
高树凉风初滴露,天际明河如扫。
衾尚余温,袖难禁冷,旅梦何曾了。
垂鞭东去,望中已满衰草。
因甚碌碌饥驱,枯荷包饭,又侧离亭帽。
双鬓飘萧搔更短,空盼上林花早。
何似骖鸾,朝真碧落,笑捐茅庐好。
名山有愿,几时得展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