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墨子泣练丝,为其可黄可以黑。
又闻杨朱泣歧路,为其可南可以北。
嗟哉古人真用心,此意不复传于今。
今人七情失所托,哀且未成何论乐。
穷途日暮皆倒行,更达漏尽钟鸣声。
浮云上天雨堕地,一升一沈何足计。
周环六梦罗预间,有我无非可悲事。
悲来举目皆行尸,安得古人相抱持。
天空海阔数行泪,洒向人间总不知。
我闻墨子泣练丝,为其可黄可以黑。
又闻杨朱泣歧路,为其可南可以北。
嗟哉古人真用心,此意不复传于今。
今人七情失所托,哀且未成何论乐。
穷途日暮皆倒行,更达漏尽钟鸣声。
浮云上天雨堕地,一升一沈何足计。
周环六梦罗预间,有我无非可悲事。
悲来举目皆行尸,安得古人相抱持。
天空海阔数行泪,洒向人间总不知。
这首诗《悲来行》由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通过引用古代典故,表达了对人性、命运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中以墨子、杨朱的故事开篇,墨子对黑白丝线的感慨,象征着人生的不可预知性和变化无常;杨朱对歧路的哭泣,则反映了选择的艰难与不确定性。接着,诗人感叹古人用心良苦,而这种深思熟虑的情感表达在当代已难觅踪迹。
诗的后半部分,黄景仁进一步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今人七情失所托”,即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情感无所寄托,哀伤未尽,何谈乐音?“穷途日暮皆倒行,更达漏尽钟鸣声”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挣扎,时间流逝,却似乎无法找到出路的景象。诗人以“浮云上天雨堕地,一升一沈何足计”为喻,暗示人生起伏不定,不必过分计较得失。
最后,“周环六梦罗预间,有我无非可悲事”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洞察,无论梦境还是现实,都充满了悲欢离合。面对这广阔的世界,诗人只能“天空海阔数行泪,洒向人间总不知”,将内心的悲痛化作泪水,洒向人间,但这份情感似乎无人能真正理解或共鸣。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体现了黄景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曦轮飞上宿云收,晚出城南趣适幽。
六寺连延行复道,一溪萦绕泻寒流。
世情共喜新阳复,仙境聊成极目游。
不以篇章记登览,此时清兴若为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