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寺据崇岭,烟岚时出没。
地迥无俗尘,树古有嘉樾。
便道礼法相,金风拂明发。
坐我揽胜轩,薄爽侵眉发。
翠旌转盘磴,骄马嘶芳埒。
野花散晚馨,山果垂朱核。
低眼睨鸟背,拂袖招云窟。
所见总绝胜,拈吟兴无歇。
稍事学伊蒲,憩息尝笋□。
顿忘八珍味,藉以参禅悦。
一晌适幽静,六辔侵寻别。
山僧跪道旁,公案不须说。
半院分汝住,饱宿清秋月。
萧寺据崇岭,烟岚时出没。
地迥无俗尘,树古有嘉樾。
便道礼法相,金风拂明发。
坐我揽胜轩,薄爽侵眉发。
翠旌转盘磴,骄马嘶芳埒。
野花散晚馨,山果垂朱核。
低眼睨鸟背,拂袖招云窟。
所见总绝胜,拈吟兴无歇。
稍事学伊蒲,憩息尝笋□。
顿忘八珍味,藉以参禅悦。
一晌适幽静,六辔侵寻别。
山僧跪道旁,公案不须说。
半院分汝住,饱宿清秋月。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山中寺院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揽胜轩周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氛围。
首句“萧寺据崇岭”,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一座位于高岭之上的寺庙,为全诗奠定了雄伟壮丽的背景。接着,“烟岚时出没”一句,生动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幽静的氛围。
“地迥无俗尘,树古有嘉樾”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此处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特点,同时通过“古树”这一意象,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积淀。
“便道礼法相,金风拂明发”描绘了寺庙内庄严的仪式与清晨的宁静,金风轻拂,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
“坐我揽胜轩,薄爽侵眉发”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通过“揽胜轩”这一特定地点,感受诗人在此处的愉悦与放松,薄薄的凉爽气息仿佛触及了诗人的眉梢。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动态的视角描绘了山间的景色:“翠旌转盘磴,骄马嘶芳埒。”翠绿的旗帜在山路上飘扬,骏马在芳香的跑道上嘶鸣,展现了山林中的生机与活力。
“野花散晚馨,山果垂朱核”则将视线转向了自然界的细微之处,晚霞中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山间的果实挂满了红色的核,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低眼睨鸟背,拂袖招云窟”通过诗人对鸟背的观察与对云洞的召唤,进一步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亲近与探索精神。
“所见总绝胜,拈吟兴无歇”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与创作的冲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激发他创作的热情。
“稍事学伊蒲,憩息尝笋□”暗示了诗人可能参与了某种宗教仪式或活动,短暂休息后品尝了竹笋,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品味与享受。
“顿忘八珍味,藉以参禅悦”则表达了诗人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快乐,通过参禅体验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最后,“一晌适幽静,六辔侵寻别”描述了诗人短暂沉浸在宁静之中,随后又继续前行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探索。
“山僧跪道旁,公案不须说”表现了山中僧侣的恭敬与智慧,无需多言,其行为与态度已足以传达深邃的哲理。
“半院分汝住,饱宿清秋月”则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山中僧侣共度的宁静夜晚,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